初中语文_过零丁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初中语文_过零丁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 2.激情诵读,体会作者情感。 3.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深入体会作者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体验,教师的分析不能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那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要创设老师、学生与文本交流的空间,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主动交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真正让学生“循其形、入其境,体其情”。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生字自读诗歌。   教师:教学相关材料、多媒体画面。   【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 1.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用诗句抒发着自己的爱国之心。爱国是岳飞的“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是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感受诗人的爱国深情。 2.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板书)   二、初读“零丁之诗”   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掌握好停顿、节奏。 2.思考:在生与死面前,诗人做出了哪种选择?从哪里看出来的?   三、知“惶恐之事”   1. 结合课下注释、作者身世以及背景资料试着解读各联的内容,疑难之处做好标注。   2.完成后各小组进行讨论,研究诗歌的诗意。 3. 结合诗句内容、情感变化,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六读) (1)首联叙述哪两件大事?(1256年20岁中状元,1275年响应谢太后勤王诏起兵到1278年被俘) 诗人应该是怎样的一种心情?(悲凉——板书) 怎样读?(语气略迟缓,凄凉;语调略低沉) (2)颔联的解读 诗人应该是怎样的一种心情?(悲伤——板书) 怎样读?(语气迟缓,伤心;语调略上扬) (3)颈联中“惶恐”“零丁”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举例:《爸爸的花儿落了》中“花儿落了”分别指什么?运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 明确:一语双关,叙述自身起兵抗元以及身陷囹圄的苦难经历,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诗人应该是怎样的一种心情?(悲愤——板书) 怎样读?(语气迟滞,愤怒;语调颤抖) (4)尾联作者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志向?根源是什么? 明确:忠君爱国(板书) 点拨:诗人一生宦海沉浮,郁郁不得志,但他忠君爱国的一片“丹心”犹如“磁针石”(有指南的特性)永远指向南方。(多媒体拓展《扬子江》诗让学生分析“指南”一词的理解 明确:“指南”一语双关表面指磁针石指南的特性,实质上是指诗人忠君爱国的坚定信念。) 诗人应该是怎样的一种心情?(悲壮——板书) 怎样读?(语气略快,慷慨;语调激昂上扬) 过渡:这样,我们就了解了文天祥的惶恐路和零丁情,让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也不禁动容。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感情朗读诗歌。 5.个人朗读诗歌,教师范读,全班齐读。 6.识“零丁之人”。借助课外诗人背景资料,了解文天祥其人。读其诗《金陵驿》,谈一谈自己的感悟,帮助学生明确文天祥的爱国之心。 7.熟读成诵。学生利用课上时间背诵全诗,全班进行展示。  四、回顾总结 1.老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五、作业 课下积累有关爱国的名诗句名句,整理到诗句积累本上。   六、板书设计 过零丁洋 舍生取义 悲凉 悲伤 忠君爱国 悲愤 悲壮 《过零丁洋》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古代诗歌的学习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能够通过自己的阅读、品析,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文中所蕴含的情感。对于诗歌的朗诵也有一定的基础,只是平时缺乏专门的训练,在朗诵的技巧和表现力上有很大的不足,在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方面还有所欠缺。 《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效果分析 在本节课录制完成后,我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了比较细致地分析: 《过零丁洋》是文天祥《指南录》中的一篇,是其代表作之一。是文天祥于1278年十二月被元军所俘,囚于零丁洋的战船中,元军强逼文天祥写信招降在海上坚持抗元斗争的宋军将领。文天祥断然拒绝。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心潮起伏汹涌,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光照天地的爱国诗篇。诗歌回顾了诗人从读书入仕到救亡报国,直至被俘所经历的艰辛危难,抒写“山河破碎”、“身世浮沉”的沉痛,表明自己誓死不屈的意志和以身殉国的决心。前六句写国家和个人遭遇的悲惨。先从自己的出身说到报国。表明原先就有艰苦奋斗的阅历,暗示经得起后来的艰危的磨炼,而儒家思想则是他的精神支柱。接着连用两个形象、贴切的比喻概括抒写奋战中的感受:以“风飘絮”表现大好河山遭受蹂躏的惨相和诗人对时局的悲痛,以“雨打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ehuan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505200300001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