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_阳关三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初中音乐_阳关三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阳关三叠》 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阳关三叠》,又名《阳关曲》、《渭城曲》。作品是歌剧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琴歌。全曲分为三大段,基本上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故称“三叠”。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略带淡淡的愁绪,强化了离情别意及对远行友人的关怀,与诗的主题十分吻合,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那种无限关怀和留恋的诚挚情感。本节课通过《阳关三叠》,让学生感受到友人之间的美好真挚的情感和传统经典音乐文化的魅力。从欣赏古琴曲《阳关三叠》带学生进入离别的思绪,在学唱歌曲中,师生通过欣赏,分析、情感表达、视唱旋律、对比欣赏等方面,学生参与音乐实践,获得情感体验,表现琴歌《阳关三叠》。 通过聆听、演唱《阳关三叠》,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熟悉并热爱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通过演唱、识读乐谱等音乐实践活动,培养自信、勇敢、严谨的意志品质。通过引导学生养成自信、有表情的良好演唱习惯,掌握正确的音准和节奏,分析理解歌曲的思想意境,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和表现能力;通过聆听、演唱、演奏不同的音乐作品,感受体验音色、强弱、速度、力度、节拍、旋律等各种音乐要素,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和欣赏能力。通过聆听描述音乐情绪的变化,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聆听、演唱《阳关三叠》熟悉并热爱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进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 型 唱歌综合课 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演唱歌曲,感受歌曲表达的对友人的深厚感情,了解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增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分析情感表达、视唱旋律、对比欣赏等方式,学唱、表现琴歌《阳关三叠》。 3.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古琴的相关知识,了解琴歌这种艺术形式,用连贯、流畅、饱满的声音表现歌曲的韵味和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二分音符的时值唱饱满,附点节奏和前八分后十六及前十六后八分节奏唱准,演唱时歌曲感情的表达。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送别》,导入新课 通过背诵送别的古诗词,引出问题: 这是唐朝诗人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 听两首曲子片段,问:想一想哪段乐曲适合表现这首诗的意境?乐曲的演奏乐器是什么?(古琴) 播放两首古琴曲《阳关三叠》、《平湖翠竹》,教师提问后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对比乐曲,加深同学们对作品的印象。) 2.了解古琴: 古琴,又称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亦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美国的“旅行者”2号太空船上,放置了一张可以循环播放的镀金唱片,从全球选出人类代表性艺术,其中收录了著名古琴大师管平湖先生演奏的长达七分钟的古琴曲《流水》用以代表中国音乐。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中国的古琴艺术列入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古琴音乐的发展过程中,保存下来大批的琴曲和琴歌,琴歌就是古琴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即抚琴而歌,《阳关三叠》就是其中的一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受古曲,了解古琴,介绍琴歌,为本课学唱《阳关三叠》打下铺垫,了解古琴相关文化,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对爱国主义思想。) 二、歌曲教学 1.欣赏琴歌《阳关三叠》第一叠 带着问题听歌曲:歌曲可以分为几个乐段?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两个乐段,第一乐段总体感觉平稳抒情,第二乐段情绪趋向激动,然后旋律逐渐下行,把依依不舍之情抒发得更加淋漓尽致。 2.老师介绍:《阳关三叠》这首琴歌的歌词在原诗的基础上增加了下阕,更进一步把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表达出来。由于诗歌中有 “渭城”“阳关”等地名,所以歌曲又称《渭城曲》、《阳关曲》。 3.学唱《阳关三叠》第一叠 老师放伴奏,学生集体朗诵歌词。 (设计意图:通过朗诵诗词使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在分句填词演唱时更好的体现歌曲的韵味。) 学唱上阕旋律 (1)用“la”哼唱上阕旋律,注意歌唱姿势。手打拍子,把握好速度。每一句唱之前吸好气。 (2)解决难点节奏:二分音符唱得饱满,附点节奏和前十六后八分的节奏唱准。 (3)第一句和第二句句尾有什么特点,第四句和第一句有什么特点。(一二句句尾相同,第四句和第一句旋律相同。) 第一乐句是开始句,称作“起”句,旋律以级进的形式进行,音乐情绪显得平稳、柔和与深情。第二乐句总体上继续了第一句的主要材料,尤其后半句完全相同,可称之为“承”句。第三乐句和前两句相比,更多的是变化和对比,这一句可称之为“转”句。第四乐句和第一句完全相同,形成头尾呼应,故可称之为“合”句。 知识点:“起、承、转、合”是旧时写作诗文

文档评论(0)

ehuan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505200300001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