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近代上海民族乐器制作技艺传承初探
文档信息
:
文档作为关于“文学、艺术、军事或历史”中“声乐器乐”的参考范文,为解决如何写好实用应用文、正确编写文案格式、内容素材摘取等相关工作提供支持。正文7093字,doc格式,可编辑。质优实惠,欢迎下载!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1
文1:近代上海民族乐器制作技艺传承初探 1
一、清末民初上海民族乐器制作业概况 2
二、国乐团体与大同乐会 3
三、新型教育与社会消费因素的影响 5
注释: 7
文2:碳纤维材料乐器制作初探 8
一、乐器新材料的发展使用 8
二、碳纤维材料的性能与应用 9
(一)碳纤维材料的制备 9
(二)碳纤维材料的优势 10
参考文摘引言: 11
原创性声明(模板) 12
文章致谢(模板) 12
正文
近代上海民族乐器制作技艺传承初探
文1:近代上海民族乐器制作技艺传承初探
1843年开埠之后,上海成为中国重要的通商口岸,大量西方新思想与技术的传入改变着这一地域的种种面貌,乐器亦不能例外。作为此时中西文化交流最为活跃的地区,上海拥有一批乐器作坊和活动频繁的国乐社团,形成民族乐器制作技艺传承与发展的新场域。原先在小农经济背景下缓慢发展,以民间艺人、工匠等社会下层群体为制作主体,以师徒口传为主要传承形式的中国民族乐器制作技艺,面临巨大转机。
在西学东渐的整体浪潮下,国人拥有更多机会接触西方音乐,认知并学习西洋乐理和西式乐器。值得称道的是,一些有识之士并没有盲目照搬与仿制西乐,而是对国乐进行了积极而系统的改良。国人在吸取西乐经验时,将思考与寻找中国自身传统音乐内涵和语言置于重要位置,期望通过“师夷长技以制夷”复兴国乐,此亦成为民族器乐发展必须遵循的模式。因此,这一时期的民族乐器制作的发展具备复杂的转变内容,并凸显深刻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一、清末民初上海民族乐器制作业概况
近代中国,民族乐器制作与生产单位主要依托传统作坊,并集中分布于北京、苏州、杭州、上海、无锡等地区。南方地区中苏州、杭州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区域较早时期已显兴盛,而上海一地民族乐器制作技艺发展略晚,仅“可追溯到清代乾隆、嘉庆年间”[1]20。且早期上海地区的发展多依附于苏州地区,如艺人多从属于苏州乐器行会,遵守其统一行规,并定于每年九月初七、初八在苏州春申君庙祭祀祖师。
至清末民初之际,上海地区民族乐器制作技艺发展已现蓬勃之势。特别是在开埠之后,上海凸显独特的港口都市文化性格,迅速凝聚江南地区文化腹地的匠人与技术,并成立本地乐器业行会,地位日渐攀升,并成为重要的民族乐器作坊聚集中心。
但此时期内,上海民族乐器制作业的生产模式仍为传统的作坊,并集中分布于老城厢。例如,清朝道光年间(1821-1850)已营业的马正兴乐器铺,选址城隍庙附近,主要经营胡琴和鼓。[1]20另外,“姚永顺”“姚永兴”“胡立大”“凤鸣斋”等几十家老乐器作坊,亦大多集中于城隍庙附近,这证明晚清时期城隍庙已是上海地区乐器生产作坊的重要集聚地点,并延续至民国初期。
上海乐器作坊制作技艺的主要传承方式,系家族相传和师徒相传。家族相传,亦称血缘传承,多择男性亲属承担技艺传承使命,有父传子、叔侄或舅甥相传等主要模式。例如,精通琵琶制作的万之初(1),其父亲万长松开设文盛斋乐器店,制琴技艺亦由父亲传授,并在父亲去世后继承了文盛斋乐器店。
师徒相传亦是此时期乐器制作技艺传承之主流风尚。例如,乐器制作师李传芳(2)少时拜师上海胡立大乐器店店主胡庚生学习制鼓,后辗转于多地乐器作坊磨练,习得多种门类民族乐器的制作技艺。高双庆(3)曾在苏州周万春乐器店随店主周万春学艺,后至上海姚永兴乐器店制作琵琶、阮、月琴等乐器,收高占春(高双庆子)、沈焕春等人为徒。精于二胡制作的张文龙(4)师从上海京音斋乐器号的童金富,后活动于前振兴乐器号、金仁兴乐器号等作坊。上海京胡制作名师许金元(5),师承文明斋乐器号陈正明,后活动于马茂昌乐器号、姚顺兴乐器号、五顺昌乐器号,制作三弦、月琴、二胡、京胡等。(6)通过以上梳理不难发现,乐器制作者均于少时在乐器作坊内拜师学习技艺,学成出师后在乐器作坊独当一面或自立门户,他们成为此时期内民族乐器制作技艺有序传承的重要纽带。
二、国乐团体与大同乐会
开埠后的上海地区,文明雅集、钧天集、清平集、国乐研究社、大同乐会、霄兆国乐会、云和乐会、今虞琴社、上海国乐研究会等一批国乐社团纷立,成为推动民族乐器制作技艺发展的重要动力。此类社团,主要成员有新兴知识分子、公职人员、热爱传统音乐的普通市民等等,他们致力于民族音乐的普及、发展与标准化,极大促进了民族乐器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创新。其活动主要涉及民族器乐的交流与演出;整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