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交际语言能力框架中的得体性探析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1
文1:交际语言能力框架中的得体性探析 1
1. 引言 2
2. 得体性的起源与界定 3
3. 交际语言能力框架中的得体性 4
4. 作为语用学构念的得体性 8
5.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中的得体性 10
6. 结语 11
文2:教学语言修辞的得体性分析 12
一、语言修辞对于教学的重要作用 12
二、教学语言修辞的得体性研究 12
(二)实现语言修辞得体性的措施 13
参考文摘引言: 14
原创性声明(模板) 15
文章致谢(模板) 15
正文
交际语言能力框架中的得体性探析
文1:交际语言能力框架中的得体性探析
Abstract: Appropriateness is crucial for language use, communicative language competence, and also for assessing the pragmatic ability of language use or learne. After a concise review of its origin, definition, and connotatio in communicative language competence frameworks, it can be found that appropriateness is mainly defined as to what extent the utterances accord with socio-cultural and social context while it is viewed as a theoretical cotruct in pragmatics focusing on all types of contexts in which the cotructs of appropriateness and context are unified by intentionality. A better unde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of appropriateness in CSE may facilitate the application of its standards in English teaching, learning, and assessment。
Keyword: appropriateness; communicative language competence; pragmatic ability; CSE;
1. 引言
得体性(appropriate/appropriateness)是语言运用的首要特征(Grundy 2008)。语言运用得体性概念(Hymes 1972)明确提出后,受到应用语言学界的关注,这体现在不同的交际语言能力框架中(Bachman 1990;Canale Swain 1980;Celce-Murcia et al.)。尽管各交际语言能力框架中得体性的内涵不尽相同,但得体性均为描述语言使用者(学习者)交际语言能力不可或缺的要素。同时,得体性也受到语用学界的重视(Asher 1994;Fetzer 2004,2007;van Dijk 1981),其内涵亦得到了深入的探讨。
当前,人们逐渐认识到语言使用者(学习者)语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得体性用来描述语用表达的效果,是评价语言使用者(学习者)语用能力的标准(Tsutagawa 2013;Kecskes 2014)。作为我国外语测评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China Standards of English,简称CSE)也对得体性进行了界定与描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2018)。在这一背景下,厘清得体性的起源与界定,分析得体性内涵的嬗变过程,有助于更加清晰、全面、深入地理解与把握《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中得体性的内涵。
2. 得体性的起源与界定
得体性与Chomsky语言运用的可接受性(acceptable/acceptability)渊源颇深。可接受性是指“话语完全自然、无需通过书面分析即刻能懂,且毫不稀奇古怪、也不带外国腔调”(Chomsky 1965:10)。它与合乎语法性(grammatical/grammaticality)的概念相对,是Chomsky区分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和语言运用(linguistic performan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