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脑型卫氏并殖吸虫病相关知识
概述
肺并殖吸虫病又称肺吸虫病,是由卫氏并殖吸虫、斯氏并殖吸虫等寄生人体所引起的疾病。
流行病学
传染病学特征
病兽、病畜和病人均为传染源。虫卵随宿主痰、粪便排出到水中成长为毛蚴,寄生到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内,发育成尾蚴,以后转移到第二中间宿主淡水蟹或蝲蛄内变为囊蚴,人吃生的淡水蟹或蝲蛄后,囊蚴进入人的胃内,其囊壁被消化,幼虫经肠壁移动到腹腔,再向上穿过膈肌和胸腔进入肺内成长为成虫。进入颅腔的成虫是由腹腔或胸腔内的虫体从纵隔上移,沿颈动脉周围软组织上行,再经颈动脉管和破裂孔上口入颅,在脑部寄生而形成脑型肺吸虫。
病理
脑型工氏并殖吸早病是成虫在脑内移行所致,病变常局限于一侧半球,有时也经脑室或胼胝体进入对侧半球,有三种病损因素:
①虫体在脑内移行直接破坏脑组织;
②虫体产生的代谢产物引起脑组织的各种反应;
③排出的虫卵大量沉积引起的异物反应。因成虫移行的通道和病期不同,早期可出现浸润性病变,组织破坏出血,而虫体停留较久或虫卵沉积较多则出现肉芽肿、囊肿或脓肿,成虫离去或死亡较久,则出现肉芽组织机化或钙化。
诊断要点
临床表现
多伴有腹部、肺部及其他部位的症状,通常腹部症状最早出现,有腹痛、腹泻等,肺部症状次之,有咳嗽、咯铁锈色痰、胸痛等。脑部症状出现较晚,主要症状和体征为头痛、癫痫、视觉障碍、运动感觉障碍、精神障碍、偏盲、眼底水肿等等,依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分为头痛型、癫痫型、瘫痪型、脑瘤型、脑膜炎型、脑卒中型和脊髓型。
诊断标准
在肺吸虫病流行区,凡有头痛、呕吐和癫痫等神经系统症状,血或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时,均应高度怀疑本病,有吃蛄、石蟹或饮生水史,且此前曾有慢性咳嗽、胸痛和咯铁锈色痰史,肺吸虫抗原皮内试验、肺吸虫补体结合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阳性者即可确诊。CT或MRI示病灶多发,病灶形态及分布变化不定为其特征,脑水肿和占位征象明显。
治疗概述
药物治疗
阿苯达唑[8mg/(kg·d)]、吡喹酮[25mg/(kg·d)]或硫氯酚[50mg/(kg·d)]均有较好疗效。
手术治疗
多发性病变并累及重要功能区,或两侧大脑半球病变,伴颅内压增高又不能切除时,可行颞肌下减压或去骨瓣减压等姑息手术,而病灶局限者和已有包膜形成的脓肿或囊肿则应行开颅切除病灶。
预防
做好卫生宣传工作,在流行区禁止生食蝲蛄、蟹或饮生水,切断流行环节。
三甲医院临床一线ICU,十年工作经验,长期查阅文献指南,可制作品管圈,PDCA,专科授课,护理查房,指南解读,PPT润色等业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