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芣苢》《插秧歌》群文阅读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VIP

《芣苢》《插秧歌》群文阅读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芣苢》《插秧歌》文化常识:《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 ),是中国( )文学的光辉起点。收集了( )至( )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现存305篇。《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 ),或取其整数称(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歌总集现实主义西周初年春秋中叶诗诗三百文化常识:《诗经》内容: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诗经》六义:内容:( )( )( )表现手法:( )( )( )风雅颂赋比兴文化常识:《诗经》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有十五国风。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一般看作“正声”。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赋,是直接铺陈叙述。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点更鲜明。兴,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歌咏的内容。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作者介绍:杨万里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人。南宋著名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家”。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释题:芣苢诵读诗歌 自读诗歌,读准字音,感受诗歌情感芣 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节奏:四言诗“二二”,七言诗“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探究诗歌这两首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相同点:主题相同——劳动不同点:●劳动场景不同●表达情感不同●表现手法不同 1. 讨论: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动词的顺序能够更换吗?为什么?字 含义纵观六个字,展现了什么劳动场景 采 有 掇 捋 袺 襭采摘总 分采摘芣苢越采越快越采越多收获满满(劳动过程)(劳动欢乐)取得 获得拾取 摘取从茎上成把取下提起衣襟兜东西把衣襟掖在腰带上 兜东西2.《插秧歌》展示一幅什么样的劳动场景?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水稻秧苗从秧田移植到稻田里。一般秧苗长到3~5寸长即可移栽,即叫插秧。拔秧——抛秧——接秧——插秧。劳动场景—齐心协力、紧张忙碌劳动场景小结《芣苢》:妇女们采摘芣苢,越采越快,越采越多,收获满满,是一幅欢乐的劳动图景。《插秧歌》:一家人齐心协力,紧张忙碌的插秧图景3.《芣苢》运用了什么手法?(1)重章叠句。重章叠句的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易于流传,节奏轻盈舒缓,不乏余音袅袅之效,尽显其音乐之美感。(2)赋,铺陈直叙地描写妇女采摘芣苢这一简单的事件,展现了欢快的劳动节奏,表现人民热爱劳动的勤劳朴素的品质。4.《插秧歌》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白描,“夫抛”“妇接”“小儿拔”“大儿插”,男女老少齐上阵,表现了插秧的繁忙。首联、颌联写出农家插秧的情景,用语通俗浅显,不事雕琢,却又那么真实,那么生动,那么形象,只觉一股活泼泼的生活气息从诗中溢出,向人扑来。比喻,把草笠比作头盔,把蓑衣比作铠甲,有一股火药味儿,化静为动,暗示插秧简直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农家儿女正像全副武装的士兵一样在与天奋斗,与地拼搏。课堂小结 诗歌表现手法劳动场景表达情感《芣苢》《插秧歌》叠字、重章叠句赋劳动妇女快乐采摘芣苢的全过程充满着劳动的欢乐,洋溢着劳动热情形象的表达了劳动的紧张与辛苦,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白描、比喻展现农忙时节插秧劳作的紧张与艰辛课堂小结 中华民族是勤劳的民族,一代代炎黄子孙在这片可爱的土地上,耕耘着、收获着,春种希望,秋收喜悦,传承了历史,推动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息。 也正是因为有了国人的勤劳质朴,才有了大量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4****3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