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xVIP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 · 杜 甫学习目标 1.领悟诗歌意境,理解“坼”与“浮”的含义。 2.合作探究,领会诗歌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导入新课 “登高则可望远,望远而致思深。”自古以来迁客骚人们在登临高处时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杜甫也写过很多的“登高”诗,如我们之前学过的杜甫的七律《登高》,今天我们走进他的《登岳阳楼》。壹知人论世印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人生的四个阶段:一、读书与漫游时期(35岁前)二、困居长安时期(35-44岁)三、陷贼与为官时期(45-48岁)四、西南漂泊时期(49-58岁)杜甫一生【创作背景】: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57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此时正值国家动乱,人民多难之际,他个人境况又异常困苦,加之老且多病,心情抑郁苦闷。杜甫晚年饱经磨难,却在诗歌创作特别是律诗创作上日趋成熟。这首五律正是诗人晚年诗歌艺术造诣高深的代表。贰以声绘情印阅读感知,初步把握情感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分裂,撕裂日月星辰,天地万物书信战马,代指战争倚靠着窗户眼泪鼻涕思考: 本诗颔联乃写洞庭湖佳句,王士禛赞其为“雄跨古今”,请简要赏析。(或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好在哪里?)(炼句题)答题要点:描绘出怎样的画面(翻译或者意译诗句内容)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作用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①坼”, 裂开。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②“浮”,漂浮,动态感,化静为动。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何其壮阔!③这两句运用夸张,化静为动,描绘了诗人登楼所见的洞庭湖之景,气势磅礴,宏伟壮阔奇丽。彰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叁缘景明情印思考任务一:诗歌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登楼时什么样的感情?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用“昔闻”为“今上”蓄势豪情壮志身世之悲由个人到国家国家之忧诗歌总结前四句写实景 → 宽阔广大 ↓ 五六句叙身世 → 凄凉落寞 ↓七八句抒感慨 → 广阔胸襟 孤舟虽小却装着整个天下。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颗忧国忧民的志诚之心。 江山之壮阔与诗人胸襟之悲壮,互为表里,故悲伤沉郁。 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别林斯基肆拓展鉴赏印远游①杜甫江阔浮高栋,云长出断山。尘沙连越雟②,风雨暗荆蛮。雁矫衔芦③内,猿啼失木④间。弊裘苏季子⑤,历国未知还。[注]①诗人晚年出夔州至潭州,此诗写于其间。②越雟(xī),古郡名,在四川西昌东南;“安史之乱”后,吐蕃不断进扰河陇诸州及安西、北庭诸地。③衔芦,指雁衔芦草以自卫。④猿啼失木,指猿因失去栖息地而哀鸣。⑤弊裘苏子,指苏秦游说未果、敝裘而归。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诗人所见之景,画面富有层次,由近及远,以云衬托出陡峭壁立的高山之高。B.颔联描写了越雟与荆蛮的气候现象,沙尘飞扬,风雨交加,意在表现当地气候恶劣。C.颈联写雁与猿,颇具暗示性,雁衔芦草,独猿失木,暗指诗人漂泊无依的现实处境。D.全诗写山水,写边境,写雁猿,运用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用典等艺术手法表达复 杂情感。B.“意在表现当地气候恶劣”错误。诗的颔联描写越雟与荆蛮的尘沙风雨,意在表达诗人对动荡时局、战乱社会的忧虑。故选B。远游①杜甫江阔浮高栋,云长出断山。尘沙连越雟②,风雨暗荆蛮。雁矫衔芦③内,猿啼失木④间。弊裘苏季子⑤,历国未知还。[注]①诗人晚年出夔州至潭州,此诗写于其间。②越雟(xī),古郡名,在四川西昌东南;“安史之乱”后,吐蕃不断进扰河陇诸州及安西、北庭诸地。③衔芦,指雁衔芦草以自卫。④猿啼失木,指猿因失去栖息地而哀鸣。⑤弊裘苏子,指苏秦游说未果、敝裘而归。15.后人多用“沉郁顿挫”评价杜甫的诗风,清人吴瞻泰认为“沉郁 者,意也;顿挫者,法也”,请结合吴瞻泰的观点简要分析这首诗如何体现杜甫的“沉郁顿挫”之风?沉郁者,意也。 内容、情感顿挫者,法也。 手法①诗歌内容深广。借“弊裘苏季子”的典故写出自己流离失所的现状, 也用“

文档评论(0)

134****3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