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提升“低龄寄宿生”校园适应性的特色活动设计与应用研究.doc

农村提升“低龄寄宿生”校园适应性的特色活动设计与应用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23 农村提升“低龄寄宿生”校园适应性的特色活动设计与应用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流通的渠道和流量增大,在农村中小学中寄宿生的比例不断增加。寄宿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因长期面临缺乏亲人的呵护和教育,心理相当脆弱,容易受到不稳定情绪的支配和影响,在管理上具有特殊性。对于农村小学寄宿生群体来说,“低龄寄宿生”不但生活自理能力的乏缺,而且心理更脆弱、承受能力更弱,加上父母的种种顾虑,从而造成学生心理不稳定、住宿不安份,这势必对学校在管理上带来困难。我校针对这批学生的特点及现状,结合本校实际,通过实践验证,在以“爱心、关心、细心”为核心,规章制度作后盾,使学生适应校园生活的同时,还探索开发出一套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提高学生成长技能、稳定学生情绪、提升业余生活的活动,不仅学生在学校过得开心,还在活动的伴随下学校生活过得充实。从而营造出一个温馨、和谐、充满活力的寄宿家园。 关键词:低龄寄宿生 校园适应性 特色活动 设计 一、课题的缘起 (一)载体创建——升华“低龄寄宿生”校园适应性的有效途径 1.低龄的比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流通的渠道和流量增大,农村小学的入学人数已连续多年呈下降趋势。我镇虽有一万余人,但自2003年以来,新生入学人数逐年呈递减现象。因此调整农村学校布局,是势在必行的一大举措,同时也保障了农村学生享受优质教育的平等性。然随着学校的撤并,我校也就出现了“低龄”寄宿的现象。就2005年来说,我校“低龄寄宿生”有75人,占寄宿生总数的31.6%(寄宿生237人);就是新生入学人数最少的2008年来说(新生入学人数84人),“低龄寄宿生”也有57人,占寄宿总数的30.6%(寄宿生186人),这种生源减少而低龄不减的寄宿现象给学校寄宿生管理提出了新的思考。 2.前期研究成效及近期研究的意义。针对“低龄寄宿生”的好动、好玩、自理能力差、情绪不稳定、对亲情依赖性强等特点。我校课题组于2005年至2007年提出了“提高‘低龄寄宿生’校园适应性的实践研究”。并通过生活导师制、伙伴协作、快乐活动、评比、竞赛、谈心交流等一系列措施,对“低龄寄宿生”进行引导、帮助、感悟、体验,从而使他们在提高自理生活能力的同时,还提升了他们自强自立、不谓困难的独立生活能力。课题的实践成功,不但使今后我校寄宿生管理从此走向规范化、系统化,而且为兄弟学校在“低龄寄宿生”管理中提供了经验借鉴。但我们在后期的管理中发现,尽管学生的生活技能提高了,然学生的“恋家”心理还没有被完全摆脱,特别是放学时总能看到他们显得无助、孤独的身影,徘徊在教室与寝室之间,正是这种心理造成了学生自卑、孤僻,甚至是出现了逃学的现象,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因此我们在其他学校只注重于学生能力培养期间,提出了“特色活动设计与应用研究”,正是我校在“低龄寄宿生”管理中走在前列的一大举措,也是正我校在寄宿生管理中必须完善的新课题。 (二)多元满足——提升“低龄寄宿生”校园适应性的必走之路 1.生活、学习适应。我校现有的57名低龄寄宿生中,尽管他们来自于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但他们存有着共同的特点:在家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没有生活经验的他们现在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家庭,加入了学校寄宿生活,在情感上这种生活环境的改变,给他们的内心世界带来了先前所没有的孤单感,在他们内心深处对亲情的渴望有着强烈需求,独立生存和满足情感上的缺失成了严重的一种考验。因此,如何使学校成为他们第二个“家”?如何促进他们生活技能的提高?如何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又能促进各项能力的发展?如何消除家长的种种担忧?……这些都是我们今后在管理中需攻克的话题。 2.情感满足。低龄寄宿生相对于其他低龄学生,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情绪更不稳定、对亲情依赖感更强,因此在他们的内心所承受的压力更大。通校生当一天学习结束后还可以在家享受着父母对他无微不至的关怀,享受着“小皇帝”、“小公主”所拥有的特权,而此时的“低龄寄宿生”们正默默地承受着思念所带来的孤独。所以将如何创设一种和谐的寄宿氛围,来满足他们的内心需求,使他们在学校中既能安定、愉快的学习和生活,又能体验相对于通校生所不曾经历的学校生活而带来的满足感,正是有待于我校课题组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三)特色开发——“低龄寄宿生”适应校园生活的精神食粮 1.活动开展的现实意义。原苏联心理学家列昂节夫以活动为中心范畴,建立了“活动与个性”的普通心理学体系,他认为活动是由需要推动的,人通过活动可以改变客观世界以满足自身的需要。我校课题组几年来对“提高‘低龄寄宿生’校园适应性的实践研究”中感悟:活动的开展不但可以使学生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动手动脑,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而且可以稳定学生

文档评论(0)

K12教育资源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2月03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