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面瘫”医案26例.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治疗“面瘫”医案26例 中医在治疗疾病方面有见效快、副作用小、经济等优势。 本文提供中医治疗面瘫医案26例,以供大家参详。 1 朱某,男,23岁,工人。 初诊:1993年3月8日。 主诉及病史:患者因春节回家,从千里以外乘坐火车,路上受冷风侵袭后,出现口眼歪斜,曾到某医院治疗无效,遂来邹师处求治。 诊查:口眼歪向左侧,语言不清,舌下青筋暴露。苔薄白,脉浮大有力。 诊断:面瘫。 辨证:风痰阻络。 治法:祛风化痰,活血通络。 处方:全蝎僵蚕各15g防风天麻法半夏麻黄各10g川芎红花各5g竹沥水30ml兑服患者服用1剂口眼歪斜明显好转,共服5剂而告痊愈。 按语:面瘫以口眼歪斜为主症,此属风痰中络,肝病及心所致,治疗应以虫类药熄风为主。 故方中用全蝎、僵蚕平肝熄风为主;面瘫之证初起皆由外风引动内风,故方中伍以防风、天麻;风必动痰,故配以法半夏、竹沥祛痰;肝病及心,波及血分,前人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告诫,故方中佐以川芎、红花活血养血,面瘫宜治疗及时,初起可1剂而愈,重者3~5剂亦使病除。 邹学熹 2 面瘫(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邵××,男,46岁,农民。 1989年1月24日初诊。 主诉右侧口眼9斜3个月,面肌抽1个月。 病史患者因感风寒后,感觉右耳后疼痛,过2天后潄口时,右侧口角流涎,口角下垂,人中沟偏向左侧,右侧颜面肌肉活动不灵,眼睑下垂,眼裂闭合不严。 于1988年11月19日到当地卫生院诊治。经服用中西药物治疗,未见明显效果。 遂于12月中旬到北京某医院针灸科门诊治疗,虽经多次针灸,病情亦未见好转。 于1989年1月初,出现右侧面部肌肉抽搐,而且日益频繁发作,每隔数分钟即抽动1次,持续数秒钟乃至1~2分钟,每因情绪激动、精神紧张时抽动更加频繁,病人心情十分烦恼、焦虑,经常发脾气。 来我院求治。 检查体质消瘦,面色萎黄,意识清楚。面肌不时抽动。 一般状态尚可,饮食、二便基本正常。 舌质红,白色厚腻苔,舌体运动正常,脉弦数。 口角明显向左侧倾斜下垂、人中沟歪向左侧,右侧抬头纹消失,右眼睑闭合不严,眼裂扩大,下眼睑明显下垂,不但黑睛暴露,而且白睛半露,颜面肌肉时时抽动,不能作吹口哨及鼓腮活动,口角露气,右侧口腔内有食物残留。 自患者到诊室约10分钟许,其面肌抽搐未见片刻停息,有时抽搐幅度较大,口中抽气作响,口角流涎,有时肌肉颤动,上唇及眼睑轻微颤动。 诊断面瘫(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治疗驱风散寒,疏通经络。 取穴:地仓、颊车、攒竹、丝竹空、承泣、阳白、鱼腰、完骨、翳风、合谷(左)。 操作:采用地仓透颊车,攒竹透丝竹空,阳白透鱼腰。 承泣向目外眦斜刺,完骨向耳后方向刺,余穴均直刺,以得气为度,施强刺手法。 行针后不到1分钟,面肌痉挛停止。 回家后有稍许轻微抽搐,无论发作次数及抽搐程度均大有好转。 经3次针刺后,面部肌肉痉挛已完全消失,眼睑下垂已缓解,虽然不能闭严,但已不露白睛,口角及人中倾斜已稍有缓解。 再经10余次针灸治疗,已大见好转,只是在吹口哨、鼓腮动作时尚出现向左偏斜,因家住农村,即回家料理家务。 按语面瘫及面肌痉挛在临床上并非鲜见,但如此严重者在治疗上是较为棘手的。 因有的面肌痉挛,针刺时反而痉挛加重。 但该患只针3次,面肌痉挛已基本缓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据作者体会,其原因主要在于取穴及刺法,取穴以胃经穴为主,如承泣、地仓、颊车等,手法上强刺激、透刺可起到疏通经络、镇痉作用。 手足少阳经穴如翳风、完骨等,可增强少阳生发之气,经气畅通,气行血行。 另外,又取小肠经之颧髎,大肠经之合谷,以畅通面部经气,进行整体治疗。 因此,不但对面部肌肉麻痹有作用,同时对面部肌肉痉挛也有明显作用,说明针灸的疗效有双向调整作用。 张吉 3 面瘫(外周性面神经麻痹) 唐××,男,32岁,干部。 1988年2月初诊。 主诉口眼歪斜1天。 病史患者身体素来健康,无高血压及中耳 炎病史。今早起床时发现口眼歪斜来诊。 检查右侧眼睑不能闭合,易流泪,上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嘴向左斜,说话时尤为明显,咀嚼食物时有停留口颊内现象,吹口哨时嘴角漏气,面部发麻,舌质红,苔微黄,脉弦细。 诊断面瘫(外周性面神经麻痹)。 治疗祛风散邪,调经活血。 取穴:颊车、地仓、阳白,(均右侧),合谷。 配穴:攒竹、鱼腰、四白、迎香、牵正、翳风,(均右侧),足三里。 操作:取患侧颊车透地仓,迎香透四白,阳白透攒竹,合谷(双)。出针后在患侧颊部加吸杯1个。 针刺以中刺激量为宜,亦可用较强刺激,每次留针10~15分钟,一般在发病5~6天内暂不要加电针,以后可加用电针治疗,宜用疏密波,以患者能耐受、感觉有舒适感为最好。 经3次针刺后症状减轻,20天后症状完全消失,恢复正常。随访至今再未复发。 按语外周性面瘫中医学称口僻,俗称吊线风,历代医家多将其归入中风门中。 明·楼英

文档评论(0)

130****973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