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溢饮”医案32例.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治疗“溢饮”医案32例 中医在治疗疾病方面有见效快、副作用小、经济等优势。 本文提供中医治疗溢饮医案32例,以供大家参详。 1 葛右 抬起咳嗽气急,继而面浮足肿,胸闷不舒,纳谷减少,《经》云:上肿曰风,下肿曰水。 脾肺两虚,肃运无权,风水泛滥,横溢于脾而肿上,冲于肺则喘,喘肿重症,虑有变迁,勉拟运脾肃肺,分消水湿。 川桂枝六分 生白术二钱 福泽泻钱半 连皮苓六钱 苦桔梗一钱 全福花包钱半 水炙桑叶皮各三钱 猪苓三钱 炙白苏子钱半 光杏仁三钱 象贝母三钱 生熟苡仁四钱 冬瓜子一钱煎汤代水 陈葫芦瓢四钱 【按】陈葫芦瓢:葫芦的别名,亦称陈葫芦、葫芦壳,甘、淡、平。功效利水,通淋。 主治水肿,腹胀,黄 疸,淋病。 “喘肿”属中医溢饮、咳喘、水气病的范畴。 临床表现为咳喘胸闷,短气,不能平卧,痰多,浮肿见于面部或下肢,多见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后期及肺心病。 本案久咳伤肺损脾,肃降运化失司,水饮内聚,上则为喘,下则为肿,故曰“重症”。 治以运脾肃肺,分消水湿。 方以《伤寒论》五苓散(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桔梗、苏子、贝母、冬瓜子、杏仁宣肺化痰肃肺。桑叶皮以皮入皮,发散皮水。 生熟苡仁与茯苓配伍,为丁先生渗湿健脾常用组合。陈葫芦瓢亦为利水消肿良品。 丁济万 2 一贵妇患溢饮,遍身虚肿,用金沸草散一剂,汗出肿减。继以泽泻汤加枳实、旋复花、前胡,四剂而安。 陈三农 3 蒯某,男,70岁。 初诊 1980年7月18日 外出旅游,劳累过度,归途中,即出现颜面胸腹四肢浮肿,行动重着,已有5日。 症见:颜面躯体四肢浮肿,行动气促,力乏神倦,纳谷呆钝,口不渴饮,大便如常,小便短少,脉濡细,舌苔白厚腻。 病属脾虚湿肿,即《金匮》所谓水饮流溢之候也。治以健脾利湿,温散化饮。 川桂枝5g 生白术12g 带皮苓15g 粉猪苓15g 汉防已15g 生姜皮4.5g 福泽泻12g 冬瓜皮15g 焙车前子12g(包) 大腹皮15g 焦枳壳6g 陈葫芦壳30g 5剂。 二诊 7月23日 进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之剂,颜面躯体四肢浮肿稍退,精神亦较前好转,食欲较增,夜寐安好,脉濡细,舌苔薄白,药既应手,仍宗前法治之。 处方同前。5剂。 三诊 7月28日 颜面躯体四肢浮肿,已完全消退,自觉身体已恢复健康,食欲亦增,夜寐良好,二便正常,脉虚弦,舌苔薄白,耄耋之年,脾阳衰退,再当益气健脾,温阳化饮,以巩固疗效。 潞党参15g 炙黄芪15g 焦白术12g 川桂枝4.5g 制半夏6g 新会皮4.5g 炙甘草4.5g 仙鹤草30g 赤茯苓12g 杭白芍9g 制香附12g 福泽泻9g 10剂。 【按】脾主为胃行其津液,散精于肺以输布全身,劳倦过度,脾气受损,运化失司,水精不能输布,水湿停滞不行,泛溢肌肤,逐成“溢饮”。 迭投健脾利水,温阳化饮,经服10剂,肿势消退,病邪已祛除,继以益气健脾,温阳化饮,从六君子汤、黄芪建中汤化裁调治,以巩固疗效。 王文济 4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二十三)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个(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石膏如鸡子大(碎)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 汗多者,温粉粉之。 小青龙汤方: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甘草三两(炙)细辛三两桂枝三两(去皮)半夏半升(洗)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张仲景 5 协镇王厚山之独子,年十二。 春间患疥疮,夏至后发渴多饮,水皆从毫毛出,夜臣床席,如浸水中,所著小衣,夜常湿透,立地三五言时,足印水迹。 先请张小亭、王植三医治罔效。 延一月余,植三荐余治,切其脉浮缓无力,形浮肿,色皎白,水从疮口出,按其腹软而满,惟胸次甚坚,问其溲,短而少。 余知其支饮变溢饮也。 以水从肤乳出,故腹不甚胀;因水渗皮肤,故肌常清而恶风寒,且常着湿衣,体不能温。 厚山问曰:“此症可能治否?”余曰可。 厚山握余手再四诘问,余笑曰:“大人因何焦急如是?”左右相告云,因诸名医皆不识其病名,且治多不效,故大人重托先生医治也。 厚山又问几日可愈。 缘时在初秋,如此常着湿衣,恐复受寒凉,病上加病也。 余曰:“请毋虑,余家行医六世,未尝以术惊人,惟亦不敢漫为担保,今之 病大约服八剂药,八日后可愈”厚山又问毕竟此为何症?余曰:“支饮症”,余乃开方,方用桑皮、腹皮、猪苓、泽泻、厚朴、车前、川柏、牛膝、牵牛子,嘱服二剂后,至第三日再诊。 诊时见其肩臂上水不流出,面部缺盆肿已退,照前方去泽泻、牵牛,加葶苈、制军,又二剂。 第五日往诊,腹肿已退,胸膈尚满。按之甚坚,乃支饮之根未去也。 照前方再去制大黄、猪苓,加芫花、防己,又二剂,足肿亦

文档评论(0)

130****973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