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剪纸艺术在我国的传播与发展
新疆的剪纸文化可以追溯到1500年前。1959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东疆文物工作组在位于吐鲁番地区阿斯塔纳古墓的发掘中发现了为数不多的用于陪葬的剪纸, 这是拉开新疆剪纸艺术序幕的确切例证。
1 造型纹样方面
新疆古代先民在兽皮、兽骨、贝壳及石头上打眼、钻孔及刻画纹饰, 进而发展成为以各种材质为载体的镂空雕刻艺术, 这也可以看作新疆剪纸的雏形。在纸张还没有被发明之前, 人们会利用各类薄片材料剪镂图形, 在新疆各地出土的金饰、布毡、皮革等实物中可以看到早期新疆镂刻艺术的基本状况。
早期的剪纸功能性明显, 一般用于佛道的吉礼与葬礼中, 后逐渐演变为百姓驱邪、祭天及祈福之物。阿斯塔纳剪纸遗存是目前为止我国发现得最早的剪纸, 出现时间为我国的南北朝至唐期间, 在此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新疆地区再未发现同类的文物出土。作为陪葬之物的阿斯塔纳剪纸, 蕴含着丰富的宗教文化意味。
阿斯塔纳出土的南北朝时期的剪纸均以折叠型的团花样式呈现, 外圈为锯齿纹, 分别为对马团花、对猴团花、八角形团花、忍冬纹团花、菊花形团花。锯齿纹最早出现在马家窑文化中, 一般用于彩陶瓶口或壶口的口缘装饰。在甘肃兰州焦家沟出土的单耳彩陶壶与甘肃永昌鸳鸯池中的双肩耳彩陶罐的罐身上就有锯齿纹的装饰。而对称纹样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漆器、织物、瓦当等物品上时常使用, 如在湖北江陵出土的战国时期的彩绘禽兽纹漆座屏中, 就有对鹿的造型纹饰, 另外该地出土的同时期的舞人动物纹锦中也有对人、对鸟、对兽的装饰纹样。山东地区的齐国瓦当之上, 也有对马、奔鹿的形象出现。忍冬纹饰在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极为盛行, 在汉代铜镜的装饰纹样中的卷云纹, 即是忍冬纹的前身。但是学术界普遍认为, 忍冬纹由印度传入我国, 是在希腊的棕叶纹的基础上演变和发展而来的, 是佛教艺术中的主要纹样之一, 随佛教在中国的盛行, 运用于石刻、彩画、陶瓷、金工、刺绣等各个领域。
团花, 又称为“祥花”“喜花”, 象征圆满、美满。菊花在我国民俗文化中具有长寿之意, 八角形团花中的莲蓬造型在我国的民俗纹样中也较为常见, 象征多子多福。而猴与马的形象在民俗艺术中也经常出现, 寓意“马上封侯”。
人形纹样最早见于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 至马厂类型大为盛行。阿斯塔纳墓葬出土了一件唐代的“人胜”剪纸作品, 其纹样与青海大通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与青海宗日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上的人物造型相仿, 与现今仍在甘肃、陕西的白水、彭衙一带盛行的民间巫术剪纸中的“抓髻娃娃”造型相近, 为七个手拉手的人物形象。“人胜”是我国古代妇女在“人日”时佩戴的装饰物, 又称“彩胜”“华胜”。“人日”节俗自汉代起, 在魏晋时期较为盛行。晋代有了“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人形贴于屏风或戴在头上的习俗。南朝梁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 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 以贴屏风, 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 登高赋诗。”杜甫也有“暖汤灌我足, 剪纸招吾魂”之说。阿斯塔纳墓葬中的剪纸, 明显有着祭奠亡灵的功效。
2 新疆树立的纸媒组合
如今, 新疆的剪纸除了美化家居及在岁时节令中使用外, 更多的是作为其他装饰物的花样使用。根据其不同的使用功能及艺人创作意图的差异, 剪纸的图式纹样、内容及应用的场所也有所不同。
目前, 新疆地区从事剪纸的人群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一是务农人员及游牧民族;二是专业艺人。由于受到的文化教育层次及创作者的主观意识不同, 造成了工艺上的差别。
新疆的农耕民族以汉族为代表, 作为农民的副业, 一些剪纸作品在岁时节令期间被拿来出售用以增加他们的收入。此类剪纸纹样多以“福”“寿”“囍”“出入平安”等文字图样与动植物纹样结合的形式出现, 如“福”多与牡丹、葡萄、石榴等各种植物及“十二生肖”动物纹饰同时使用, 以突出富贵、多子、吉祥之意;“寿”与佛手、菊花、寿桃及鹿、鹤、蝙蝠等动物结合, 表示延年益寿;“囍”与鸳鸯、龙凤等图案结合, 具有白头偕老、龙凤呈祥的寓意。这类剪纸技艺比较精细, 是新疆乡镇市场中较为常见的剪纸类型。用作销售之外的剪纸被用来美化生活环境和馈赠亲友, 以吉祥图案为主, 工艺较出售的剪纸稍显粗糙, 是农村妇女在农闲时的消遣之物。上述类型的剪纸, 其图式纹样有着明显的中原农耕文化特征, 是源于新疆移民文化影响下的产物。
新疆的游牧民族以哈萨克族为代表, 他们的剪纸主要用以生活中各类刺绣织物的图样。由于民族性格及偏好, 哈萨克剪纸纹样粗放, 用料也较为随意, 纸张、皮革、布料等只要是可以裁剪的平面材料都会成为其剪纸的原料。哈萨克剪纸纹样与其织物纹样基本相同, 除了受到汉文化影响的部分因素外, 大都以各类植物纹样的卷曲变形形式呈现, 民族风格较为明显。
以吐鲁番、哈密为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