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胡椒分子身份证的研究进展.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黑胡椒分子身份证的研究进展 蠕虫属于节肢动物、伞菌、木耳、象形科、耳科和科。(吴芳,2015)。又名光木耳、细木耳、云耳等, 在中国广泛栽培 (李玉, 2013) , 也是世界性栽培和消费的菇类。 黑木耳质地细嫩、滑脆爽口、营养丰富、具有重要的食用价值, 深受人们的喜爱。中国是世界上黑木耳栽培的起源地, 距今已经有1 400多年的历史 (冯立健, 2014) , 在国际上仅有泰国和菲律宾等部分国家栽培黑木耳。中国目前黑木耳的栽培模式主要分为段木栽培和代料栽培两种, 并且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从1949年的0.45万t到2016年的613.19万t, 增加了1 300余倍。目前我国黑木耳的生产量已经高达世界总产量的90%以上, 并且已远销亚洲、西欧以及北美等地。 随着人们对食用菌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认识的提高及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选育优良的食用菌新品种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王泽生, 2016) 。但目前由于食用菌种质资源和育种的特殊性, 存在着大量同种异名的现象, 已经成为制约种质资源保护和产业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急需对相应的种质资源进行鉴定和保护。 分子标记技术在种质资源的鉴定和保护、遗传育种以及物种遗传多样性等研究中都有广泛的应用。Du等 (2012;2013;2016) 采用ISSR (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 及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 (sequence 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 SRAP) 分子标记技术对野生黑木耳和毛木耳 (A.polytricha) 的种质资源进行了鉴定, 对其遗传多样性进了系列研究。为黑木耳和毛木耳的遗传育种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简单重复序列 (simple sequence repeats, SSR) 广泛分布于真核生物基因组中, SSR在基因组的进化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Guo et al., 2015) , 由于SSR位点是高度可变的, 常常会被用来区分相近的分类单元, 甚至是同一分类单元下的不同个体。真核生物中SSR具有含量丰富, 呈共显性、多等位基因变异、重复率高、检测方便、易扩增等优点, 已广泛应用于种质资源的鉴定 (温亚丽, 2004)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徐未未, 2013) 及交配型鉴定等方面 (陈裕新, 2012) 。根据不同物种在一些特异引物扩增出的特异条带和条带类型来构建各个物种的分子身份证可用于种质资源的区分, 此技术已经应用于百合 (Lilium lanciforlium) (Younes, 2016) 、玉米 (Zea mays) (宋伟, 2016) 、菠菜 (Spinacia oleracea) (潜宗伟, 2016) 和大豆 (Glycine max) 突变体 (黄益安, 2016) 等植物的分子身份证构建。近年来, 这一技术也逐步应用于食用菌种质资源的鉴定和分子身份证的构建, 王新新 (2016) 对从国内外收集的29份双孢菇 (Agaricus bisporus) 代表菌株扩增谱进行分析并构建出其分子身份证, 为区分和鉴别双孢蘑菇的品种提供了参考。本研究进行黑木耳SSR分子身份证的构建, 以期为黑木耳种质资源的鉴定、保护及黑木耳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uerer菌株 从全国各地收集来的黑木耳 (Auricularia heimuer) 菌株共72份, 来自东北区域共66份, 华中农业大学6份;其中栽培菌种共55份, 野生菌种共17份, 现均保存于吉林农业大学食药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具体信息见表1。 1.2 黑木耳基因组dna提取 将供试菌株转接到事先准备好的PDA固体培养基中, 并在避光条件及温度维持在25℃的条件下培养8~11 d, 刮取新鲜的黑木耳菌丝200 mg左右, 放入准备好的离心管中, 迅速放入液氮中冷冻数秒后, 取玻璃棒仔细研磨彻底, 按照植物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的说明提取供试菌株的基因组, 并在-20℃保存。 1.3 ssr引物的筛选 选取4株来自全国不同区域的野生和栽培黑木耳菌株:延特5 (A22) 、新科1号 (A30) 、黑29 (A36) 和5L0078 (A51) , 以这4个菌株的基因组为实验模板进行供试菌株SSR引物的筛选。 实验中PCR反应体系 (20μL) :10×PCR Buffer (含Mg 通过扩增反应得到PCR产物, 将带有PCR产物的聚丙烯酰胺凝胶在220 V恒压电泳1.5~2 h后, 使用硝酸银染色, 根据条带差异性来验证实验结果。 1.4 遗传相似系数 根据选取的4株菌株对引物的扩增情况, 从65对SSR引物 (表2) 中筛选出区分度高, 稳定性强以及多态性丰富的SSR分子标记

文档评论(0)

hzyac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业的文档设计与制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