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赏读第一首诗 “断头今日意如何”这句诗有什么句式特点? “断头今日”即“今日断头”的倒装,前置强调“断头”,表现出诗人感觉到了必死的险恶处境,并且能够英勇地面对。一个设问句式的开头句,问自己在必死的险恶处境中“意如何”即“想什么”,而下面三句都是诗人的回答,振起一首诗乃至一组诗的抒写情怀,慷慨壮烈,这句诗统领整首诗。 “断头今日意如何”,这句话又是怎样把全诗组织起来的? 明确:作者从眼前写到未来。即使牺牲仍要革命——“头 悬国门”不忘革命——“取义成仁”换取革命胜利, 这三个步骤来组织全诗,从而对全诗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创业艰难百战多”有什么含义? 明确:追忆自己的战斗生涯,内含着对自己面临死境、尚未彻底打垮敌人的憾恨。 三、四句用了“阎罗”、“泉台”等迷信传说,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产生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诗人即使自己牺牲到了阴间,也要招集旧部下的英魂和阎罗战斗到底。“泉台”、“阎罗”虽是迷信中阴间的事物,却把诗人要革命到底的思想形象化了,表现出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革命精神。“阎罗”这个阴间暴君,又有影射世上反动头子的作用,能够唤起人民对反动统治者的仇恨。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中“ “招”、“斩”两个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产生什么样的艺术效果?能否换成“集”、“收”、“率”;“打”、“杀”、“伐”等? “招”这个动词,表现出把在不同战场、不同时间牺牲的部下的英魂召集起来,空间广阔,声势浩大。“集”空间较小,“收”缺少声势,“率”不含招募之意。 “斩”这个动词,表现出巨大威力,毙敌干净利索,褒义鲜明。“打”没有毙敌之意,“杀”褒义不明,“伐”也无毙敌之意。 “旌旗”用什么修辞手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原是旗帜,诗中指部队,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表现出部队的昂扬士气,浩大声势。 小结第一首诗 英勇面对险境——继续战斗,虽死不渝。 第一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首句用设问,总领全篇。回首平生,豪情无限。身经百战,部下多有牺牲。后两句生发奇特的想象,如果我今日牺牲必去阴间召集旧部,率十万精兵新杀阎王。这里的阎罗,影射反动的首领。一个“斩”字,沉着痛快,笔力千钧。 赏读第二首诗 首句“南国烽烟正十年”的含义是什么? 表述出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其中所含的感情和第一首中的“创业艰难百战多”大致相同,即虽然经历了十年的激烈战斗仍未打败敌人的憾恨。 ”此头须向国门悬“中“国门悬”的典故是什么? 明确:运用春秋时的典故,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他先劝吴王乘打败越国之机灭掉越国,未被采纳;后又劝吴王攻越,要他警惕越王勾践复仇,吴王听信谗言,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前说:“抉吾眼悬吾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即”把我的眼珠挖出来挂在吴国的东门上,我要亲眼看着越国灭吴。”后来吴国果真被越国灭了。 ”此头须向国门悬“出自何处? 《狱中杂感》 汪精卫 煤山云树总凄凉,荆棘铜驼几变迁。 行去已无干净土,化来徒唤奈何天。 瞻鸟不尽林宗很,赋鹏知伤贾傅年。 一死心期殊未了,此头须向国门悬。 ”此头须向国门悬“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陈毅用这个典故,表现的是自己关心革命、死不瞑目,要亲眼看着同志们取得战斗的胜利,敌人怎样失败。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诗句中的“飞”这个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烽烟”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明确:“飞来”轻快,欢欣,联翩而至。“飞”这个动词形象地表现出捷报轻快地传来,接连地传来,富有感情色彩。“烽烟”用了借代的修辞方法,它原指边境报警的烟火,诗中指战争。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这两句诗激励同志们英勇战斗,奋勇杀敌,诗人热切地盼望胜利,盼望战友们频传捷报。“捷报”当“纸钱”把民族特点和时代色彩统一起来。 小结第二首诗。 回首革命战争——死不瞑目,激励后死者奋勇杀敌,频传捷报。 第二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回首南国革命战争已进行了十个年头,仍未成功我死不瞑目,面对断头的今日,叮咛后死者,奋勇杀敌,频传捷报。“烽烟”是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狼烟作报警用,这里借代战争。“此头须向国门悬”是汪精卫《狱中杂感》的原句。“头悬国门”,用春秋吴将伍子前服悬东门典故,意为死不瞑目,据城门高处以观天下大势。“捷报飞来当纸钱”令人想起南宋陆游的《示儿》。 《示儿》 陆游 死去原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梅 岭 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