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廉墓志考述.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廉墓志考述 2003年,李连墓志被挖掘于迎阳市广武市后王村,现为迎阳市博物馆。志盖合一,盖盝顶,底边长38厘米,宽34.5厘米,顶边长25.5厘米,宽22.5厘米,边缘厚4厘米,顶部厚14厘米。奇特处在于盖顶部刻一只高浮雕卧龟,四周环刻“大唐故李府君墓志铭”,四刹阴刻牡丹花。志石长38厘米,宽34厘米,厚12厘米。文19行,满行20字,有界格。志文正字断句如下: 李府君墓志铭并序 府君讳廉,字思廉,其先陇西郡人也。祖高,邓州参军,父亮,授本州司马,并簪缨相承,冠冕不绝,不患无位,患己不立。君辞家为国,弃笔从戎,一战而獯虏弥除,并斩而亭障清。尔先有常法,赏其有功,荣其崇勋,乃酬上柱国,便归故里,不求高名。 呜呼!彼苍何苦,逝者如斯。以开元廿三年岁次乙亥正月三日寝疾殁于私舍。以其月十九日合葬于广武山南十里平原,礼也。夫人南阳郡韩氏,有淑媛之德,怀母仪之风,先殁之年于兹二纪。嗣子大进哀号擗踊,孝同与曾参,吐血伤神,恸泪于院寂。次子小进少夭,今亦同圹茔焉。呜呼!安其宅兆,范于坟茔。万岁千秋,恐陵谷之迁变;天长地久,嗟泉壤之幽深,勒铭此时,用表其事,乃述铭曰: 昂昂李公,少禀仁风。辞亲入募,为国输忠。罢归田里,优游以终。郁郁佳城,李公长入。凄怆丘陇,苍芒原隰。东接荥阳,西降虢邑。逝者如水,白驹仍急。沉沉泉壤,去者不回。蕙心玉质,皆变黄埃。一閇幽壑,千秋不开。勒铭贞石,埋于夜台。 志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志文的标题,第二部分述李廉的家世及生平,第三部分描写了李廉去世后的亲人悲痛、丧仪安排等,第四部分为墓铭。 对对比李廉一,一个“整体”形象,以 李廉及其祖父李高、父亲李亮,史书均无记载。志文载李高为邓州参军,“邓州,隋南阳郡。武德二年,改为邓州,领穰县、冠军、深阳三县……户三千七百五十四,口一万八千二百一十二”,“户不满二万,为下州也……参军事一人,从九品下……司马一人,从六品下”。李高、李亮的官职并不高,却给家族带来了“簪缨相承,冠冕不绝”的荣耀,这得益于中国古代的门荫制。所谓门荫制度,就是指凭借父祖先人的官爵禄位入仕或者取得入仕资格的一种选官制度。按唐制,六品以下官员子孙是不符合用荫条件的,但在入仕方面仍比普通社会成员有一定的优势,即可以参加专门为他们设置的带有服役性质的职役,通过一定年限的番上服役或纳资代役,获得叙阶,只是所叙阶品比较低,“七品以上子,从九品上叙……九品以上及勋官五品以上子,从九品下叙”。虽然从志文中无法知道李亮在依门荫进入仕途后步步攀升的详情,但从李廉“不患无位,患己不立”,从而“弃笔从戎”的选择来看,其中必定充满艰辛。 据上下文推断,李廉荣立军功应该排除武周时期,大概在李显至李隆基执政期间(705—734年),加之獯虏就唐代而言应该特指生活于现中国西北部的少数民族,所以他所参加的战役应该为唐王朝对突厥或回鹘的决定性战役。《旧唐书》记载:“开元中,回鹘渐盛,杀凉州都督王君掞,断安西诸国入长安路。玄宗命郭知运等讨逐,退保乌德健山,南去西城一千七百里,西城即汉之高阙塞也”,最终锁定他参加的是唐王朝对回鹘的战争。 李廉因军功所授的“上柱国”为“勋官”,正第二品无职事官。在中国古代,出于对军功的重视和奖励,秦汉行军功爵制,魏晋以降有散号将军,至隋唐之世,又有勋官之制。在唐代,勋官与职事官、散官、爵等构成了完整的官爵制度。唐初勋官制度虽然源自北朝周武之定制,将勋官奖于文职人员、职事官带勋者使其拥有特权,但是也近承炀帝之改革,将勋官酬白丁、募人等原本身份低下者的战功,导致勋官地位日渐低下。因此,勋官在唐朝享有的特权已大大缩水,如北周时自上柱国至仪同三司,均开府置府佐,而唐开元初罢勋官开府。勋官入仕则必须番上或纳资,其番第以“远迩”定,“五百里内五番,……各一月上,每上或分配诸司、上州及都督府”,像上柱国这样“五品以上四年,……年满简送吏部,不第者如初”;不番上者则需纳资:“凡文散阶二十九:……自四品,皆番上于吏部;不上者,岁输资钱……勋官亦如之。”综上所述,后人才有“勋官者,出于周、齐交战之际。本以酬战士,其后渐及朝流”之叹。也许基于此,李廉选择了“归故里”。在唐代,身处丘园的勋官是地方统治所依赖的重要力量,“诸里正,县司选勋官六品以下、白丁清平强干者充”,可参与地方治安和司法,但据“不求高名”可知,李廉应该是没有走这条路,他此后的生活应该与白丁无异。由于勋官除了奖励军功、酬劳等外,尚有抚慰之意,笔者推测这时的李廉极有可能已垂暮,无心谋求入仕,只想着平安老死户牖。 《深度代际》中的“骨官” 粗看志文,墓主的一生可谓圆满:因为门荫在入仕上他顺利谋得一席之地。战场上的“崇勋”又使得他“功成、名遂”,继而还乡终老做到了“身退”,既符“天之道”又令无数古代儒生艳羡。但细究之,我们看到的是个人命运背后的时代潮流汹涌。 第一,旧制已日

文档评论(0)

hzyac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业的文档设计与制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