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他者,他者,我们约翰·厄普代克小说《恐怖分子》中的他者叙述与主体建构
9.11事件发生后,政治家、哲学家和历史学家首次对9.11做出了回应。“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在哪里?”另一方面,这种问题表达了人们对9.11事件和意义的希望,另一方面,文学想象呈现出9.11的困难。在经历短时间的“沉寂”之后,美国作家也开始对9·11事件做出了回应。厄普代克素以擅长描写美国中产阶级生活的危机而著称,因此,当他的9·11小说《恐怖分子》( Terrorist 2006) 出版后,自然引发美国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小说主人公艾哈迈德自11岁开始信奉伊斯兰教,高中毕业后,在他的伊斯兰教老师阿訇拉希德等人的指使下,意欲炸毁新泽西和曼哈顿之间的林肯隧道。最终,在他的高中辅导员杰克的劝导下,他放弃了自杀性恐怖行动。该小说出版后,虽然不乏好评,如认为厄普代克“以作家特有的敏感捕捉并书写当今时代最引人关注的话题”
1 创伤书写的政治与社会现实意义
9·11之后,“恐怖主义”及“原教旨主义”成为媒体及学院派关注讨论的高频词,如何再现后9·11时代的美国现实自然也成为美国作家面临的重要问题。对9·11事件,媒体、期刊、报纸比作家做出了更快的反应。面对这一发生在美国本土的真实事件,作家最一开始似乎难以接受其真实性。住在纽约的作家保罗·奥斯特( Paul Auster) 看到电视上的画面,又从窗外看到浓烟时,不停地让自己在现实的想象与现实之间转换,因为他很难理解正在发生的一切。他总结说: “21世纪终于到来了。”
因此,很多9·11小说都以恐怖主义袭击造成的创伤以及美国的反恐战争为主题,关注袭击带来的创伤后果,表现出一种反乌托邦的末日情怀。“创伤的中心辩证”和怀旧之情及语言间的断裂所产生的张力,成为美国政治及社会背景下的9·11小说非常典型的二元对立。而9·11小说究竟应该再现什么也成为9·11文学批评的关注点。对早期9·11小说的创伤书写,评论家不无焦虑,认为创伤书写有去政治化的作用,降低了文学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度。麦克·罗斯伯格( Michael Rothberg) 认为,作为一种阐释结构,创伤适合于保守政治和媒体策略,力图寻求解释及理解恐怖袭击的可控方式: “最让人担心的是: 只把创伤当作一种接受结构……实际上最终会不经意地强化在美国被压抑的自由 - 保守联合之间的共识,他们对事件的解释其实是一种辩解。”
2 作为“法律至上”的叙述
9·11事件发生后,厄普代克也是首先在《纽约客》上撰文,表达他难以接受该事件的真实性的感受,他说当他从布鲁克林的公寓看到双子塔的倒塌时,觉得是“电视所产生的一种虚假的真实”,希望这一切不是真的,“看到第二座塔楼火焰冲天时,我依然觉得这不是真的; 那一刻被定格了。”
9·11之后,恐怖主义是与敌人的概念联系在一起的,而厄普代克却想描写一个“充满同情心的恐怖分子”。而且他的确是怀着同情的心情在描写艾哈迈德,这无疑是一种越界的做法。劳瑞·维克若伊( Laurie Vickroy) 从创伤的角度反对这种越界的叙述,认为这种叙述会“促进遗忘,且通过隐私、沉默、否认、理性化及削弱受害者的指控等为自己辩护”
小说的开篇就引入了贯穿全书的重要主题———宗教: “魔鬼,艾哈迈德想,这些魔鬼想要夺走我的上帝。”
小说人物之间的关联促进情节的发展,艾哈迈德的犹太老师杰克与他母亲特瑞有私情,而杰克妻子的姐姐恰好在国土安全部工作,最终杰克得以及时劝说并阻止了艾哈迈德的恐怖行为。虽然这种情节安排颇似好莱坞的剧本,但小说在叙述上还是独具匠心的。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述,但不断在各不同的人物意识中心中转换,以此避免作者主观性的意见。这种方式的叙述打破了对极端分子或者基地组织分子模式化的刻画,如在描述本土成长的恐怖分子的信仰时,通过艾哈迈德的声音我们知道: “圣战不一定意味着战争……它意味着斗争,沿着上帝的道路。圣战可以指内心的斗争。”
小说以艾哈迈德的“这些魔鬼想要夺走我的上帝”开始,在杰克成功说服艾哈迈德相信他自己也是一个“受害者”之后,艾哈迈德放弃了他的恐怖袭击计划,他有一种被剥夺了的感觉: “这些魔鬼……已经夺走了我的上帝。”
3 厄普代克对其主体身份的塑造
根据列维纳斯的观点,“他者”不是“另一个自我”,无法通过同感来获得; “他者”与“自我”的关系也不是一种“共在”,因为“共在”关注的只是“此在”的一种存在状态,而不是真正探讨存在者相互之间的关系; “自我”与“他者”之间是一种神秘的关系。“他者”处于“自我”的理解之外,无法为“自我”的思想所掌握。真正的主体性是由“他者”所建构的,“自我”的“主观性、心理现象都消极地为他人而建构”,“自我”与“他者”之间是一种非对称性的伦理关系
首先出现在读者眼中的杰克是一个完美父亲和丈夫的形象,“他靠工作抚养那个孩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