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女校的创办对青岛女子教育的影响.docxVIP

教会女校的创办对青岛女子教育的影响.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会女校的创办对青岛女子教育的影响 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在中国文化侵略的同时,为满足“教育和教育”的需要,在开设港口的城市建立了许多教育学校,包括女子学校。尽管这些学校“非专门教育家所设立,其意图也不在教育人才以促进教育的进步,而是以学校为一种辅助之物,以助宣传福音之业”,但是在客观上还是打破了中国女子长期没有专门教育的传统局面,开创了女子接受学校教育的先例,为国人创办女子学校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提供了可资参考的模本。综观中国近现代城市的历史,青岛是曾有一段典型或完全殖民地历史的城市,自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11月1日,德国政府以山东省发生的“巨野教案”为借口,登陆青岛,1898年3月6日,清政府被迫与德国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又名《胶澳租界条约》),德军正式占领青岛,到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时期(1945年9月~1949年6月),西方传教士共在青岛建立教会女校(有文字记载的)11所,其数量之多、延续时间之长在近代中国屈指可数。 一、 思想大省,女性多,不存菲薄之心 德国侵占青岛后,1898年9月2日宣布胶澳为自由港,向世界各国开放,外国传教士纷纷来到青岛。至青岛解放前,先后有德、美、英、法、日、瑞典、瑞士、俄、波兰、挪威、澳大利亚、加拿大、朝鲜等13个国家的传教士所属的11个差会在青岛传教。在市区和市属各县基督教各教派辖属的教堂及聚会场所共有140余处(浸信会派近60处,长老会派30余处,信义会10余处,基督教徒聚会处15处,余为其他教派),外籍传教士90人(美籍49人,德籍21人,英籍4人,日籍3人,朝鲜籍5人,波兰、瑞典、法国籍等8人),华籍教牧人员500余人(执事300余人,传道员147人),教派21个,信徒12000余人。传教士们抓住青岛无女学的空白点,大力宣传“男女并重,而悉数以读书,使女子亦得列于俦类之中,不存菲薄之心。”宣称:“女学愈先,国势愈强,欧洲之成效昭然矣”,广开教会女学,其中以德国传教士开办的教会女学居多。 二、 民国时期青岛女学学校 1901年德国基督教同善会传教士尉礼贤(卫礼贤)自荐开办师范学堂一所,是青岛历史最长的一所教会中学。1905年添设女学,系青岛第一所招收女生的中学。1910年女校因学生人数增加迁入武定路校舍。至此青岛教会女子学校正式建立,此后又相继建起文德女子中学、私立圣功女子小学、私立圣功女子中学、私立圣功女中附属小学等。 (一) 礼贤书院女性三大书院 1905年德国和瑞士基督教同善会所创立淑范女学(又名美懿书院),附设于礼贤书院。1910年该校从礼贤书院迁出,独立成为一所小型的女子学堂。建校初期有德籍女教员2人,中国女教员2人,学生20人。授课分初、高两级,高级六年毕业。除普通科外,以德文为重。1915年学校停办。 (二) 民国时期1950-1937年 1920年美国基督教北美长老会办文德女子中学,设于胶县西关。1924年9月迁来青岛。1926年学校规模略有扩大,改为完全女子中学,增设高中普通班一个,实行四二制,高中二年,初中四年。1927年增添6个教室,各班开始定教室上课,全校教职工30余人,学生200余人。1930年秋,该校因校董事会发生纠纷,学生为之大减。1935年发生“一二· 九”学生运动,该校学生纷纷响应,走出校门与山东大学进步学生联系,在山东大学校园内集会,被军警包围,学生曾静坐示威。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处于停顿状态。1938年9月复校,1944年8月改为市立第三女子中学。1945年9月恢复原名,1952年由人民政府接管该校并改名为“山东省青岛第八中学”。 (三) 学校发展,经费投入 1922年9月,德籍神甫维昌禄于德县路十三号创建私立圣功女子小学。学校有楼房一栋,及平房共17间,学生30人。首任校长为美籍圣方济各会修女曹芳,一德籍修女任教务主任。1925年,设6个班,有学生100余人,在胶澳商埠局立案。1930年有学生160人,校长唐燕生,在市教育局立案。1938年7月,因校董事会人数不足,遂与圣功女子中学校董事会合并,聘王爱瑛任校长,设8个班,有学生300余人。1940年,又聘郑玉如任校长。1941年该校被日军查封。1942年,“圣功女小”划为圣功女中附设小学部,并附设幼儿园2个班。抗日战争胜利后,圣功女子小学脱离圣功女中复校,设14个班,学生增至770人。1947年2月,聘高杼泉任校长。1948年2月,高杼泉因病辞职,由教务主任代理校长。青岛解放后,教务主任辞职,校董事会聘校内教员尹抱初任校长。1951年初,该校有教职员工22人,学生达到890人。原校址显得院落狭小,且房屋破旧,前后两院,班级分散,教学不便。经与教会协商,教会借给浙江路28号楼房一处,有房30间,操场一个,于1951年2月圣功女小迁至新校舍。学校经费,完全以学杂费收入维持。是

文档评论(0)

xlwky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