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辽朝春砭钵与辽朝政治
辽中期以后,独裁统治集权的政治体制日益成熟和完善。如同中原诸封建王朝一样,它也有一个号令一切的朝廷。辽的朝廷设在“捺钵”,《辽史·营卫志》将其译为“行营”。捺钵是辽朝创立的中国封建王朝史上独特的政治形式,正确了解捺钵在辽朝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及它和斡鲁朵、中京的关系,可以说是使辽朝官制及其全部政治制度的研究得以深入的关键。
一、 冬、夏工艺之礼
契丹部族组织具有兵民合一的特点,部族首领有很大的权威。辽朝建立以后,契丹部族组织仍然保留着。辽初,对中原持续不断地进行战争,只能使各部酋长、贵族的地位得到加强,以至助长权力分散,造成政局不稳。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穆宗即位后,终止大规模的“南伐”,可以说是辽朝政治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圣宗统和二十二年(1004),与宋朝订立澶渊之盟,最终结束了长达七十余年的战争,从而双方实现了长期的、稳定的和平。只有在这时,四时捺钵才能够形成定制。
《辽史·营卫志》记载的四时捺钵,主要是以圣宗时期的情况为依据。据载:“春捺钵曰鸭子河泺”。这个鸭子河泺又称鱼儿泺,即今吉林大安附近的月亮泡,这是圣宗后期春捺钵的主要地点①。春捺钵的中心活动是捕鹅。皇帝到达春捺钵地点鸭子河泺的时间是二月底或三月初,当时天鹅尚未飞来,故先在冰上搭起帐篷,凿冰钩鱼。待到阴历三月以后,天气转暖,冰雪渐渐消融,这时才在距长春州不远处的一片沙地上开始捕鹅。近年,在内蒙古奈曼旗青龙山发现的一座开泰七年(1018)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中,驸马萧绍矩腰间的佩物内有一枚玉柄银锥,据孙机同志考定,是在春捺钵捕鹅活动中特用的刺鹅锥。这一发现,首次为《辽史·营卫志》关于春捺钵的记载提供了实物证明。春捺钵的活动,带有习武和祭祀的性质,由皇帝亲自主持。
秋捺钵的主要活动是狩猎,圣宗以后,其主要地点是在庆州(今内蒙古林西西北白塔子)西部诸山。夏捺钵的主要内容是皇帝召集北南臣僚会议,处理政务,其主要地点是在永安山,距庆州不远。冬捺钵的主要地点是在广平淀(今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合流处的平原地区),其主要内容亦是召集北南臣僚会议。
捺钵是辽朝皇帝的日常活动场所,正因为如此,所以圣宗及其以下的兴宗、道宗和几个皇后都死在捺钵。辽朝的捺钵虽然称为“行宫”,但与宋朝皇帝的行宫迥然不同。宋的朝廷设在汴京(开封),行宫只是皇帝出行时的活动场所,故又称“行在”,是临时的。然而辽的行宫,其本身就是朝廷,皇帝一年四季往返于四时捺钵之间,契丹内外臣僚及杂役人等,还有北南面官各机构的主要官员都从行。圣宗时,令汉宰相以下的南面官员在中京留守,负责行遣汉人一切公事,但重大问题却不得自行处理。例如除拜官僚,只能行“堂帖”权差,而正式任命,必须待冬、夏捺钵的北南臣僚会议讨论,才能出给诰敕,最后确定下来。由此可以看出捺钵在辽朝政治体制中的核心地位。关于这一点,在拙稿《论辽朝的政治体制》中已有论证,这里不再详述。
捺钵就是朝廷,这一事实,在当时奉命出使契丹的宋朝使节们的诗文中也有反映。宋神宗熙宁八年(辽道宗太康元年,1075)沈括使辽,后来他在论及胡汉服装特点时曾说过:“胡人乐茂草,常寝处其间,予使北时皆见之,虽王庭亦在深荐中。予至胡庭日,新雨过,涉草,衣裤皆濡,唯胡人都无所沾。”沈括所说的“王庭”、“胡庭”即辽道宗设在犊山(又作拖古烈,在永安山附近)的夏捺钵。他返回开封后,还曾经详细描述过这个夏捺钵的环境:“单于庭依犊儿山之麓,广荐之中毡庐数十,无垣墙沟表,至暮则使人坐草庐击柝。大率其俗简易,乐深山茂草,与马牛杂居,居无常处。”从这里,我们也可了解,契丹皇帝的捺钵行宫并非为临时出行而设,平时,朝廷就设在深山茂草之中,其所以如此,完全是风俗习惯使然。宋哲宗元祐四年(辽道宗大安五年,1089)苏辙使辽,启程时已是阴历九月底。据《辽史·道宗本纪》载,这一年九月道宗“驻跸藕丝淀”,藕丝淀即广平淀。苏辙曾赋诗记述广平淀的冬捺钵:
虏帐冬住沙陀中,索羊织苇称行宫。
从官星散依冢阜,毡庐窟室欺霜风。
舂梁煮雪安得饱?击兔射鹿夸强雄。
朝廷经略穷海宇,岁遗缯絮消顽凶。
我来致命适寒苦,积雪向日坚不融。
联翩岁旦有来使,屈指已复过奚封。
礼成即日卷庐帐,钓(钩)鱼射鹅沧海东。
秋山既罢复来此,往返岁岁如旋篷。
弯弓射猎本天性,拱手朝会愁心胸。
苏辙这首诗,尽管对契丹为何要在四时捺钵之间“往返岁岁如旋篷”表示不甚理解,但其中对道宗设在广平淀的冬捺钵的描述,与《辽史·营卫志》所记则完全一致。在宋人看来,设在沙陀之中的契丹行宫,环境是相当艰苦的。“从官星散依冢阜”,表明皇帝的随行官员的确很多,他们到这里来,决不单纯是为了消遣,而是来出席皇帝召集的北南臣僚会议,讨论军国大事的。
金灭辽以后,循契丹故事,亦有春水、秋山、冬夏捺钵,不过皇帝四时游猎为时甚短,并不象辽朝皇帝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