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宋朝街坊制对现代商业街道适应性管理的启示
基于对《清明上河图》的解读*
?
?
王成芳 吴子超 WANG Chengfang,WU Zichao
0 引言
宋朝上承隋唐,下启明清,是中国城市空间发展史上大变革时期。虽然公认唐朝综合国力最强,但从手工业及商业经济方面,宋朝繁荣程度远超过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商业发展的巅峰。我国改革开放40余年,国民经济持续保持中高速发展,城市发展面临开放共享和高品质的需求及挑战。从唐朝里坊制到宋朝街坊制的更替,正是中国城市历史上开放共享、品质提升的一个关键节点,对其深入研究具有“以史为鉴”的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后疫情时代防控常态化背景下街道管治议题,基于对石渠本《清明上河图》①石渠本《清明上河图》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因被《石渠宝笈三编》著录而被简称为“宝笈三编本”或“石渠本”。目前学术界对其画面所描绘的时代与城市背景(北宋东京城)已达成共识,故本文选取“石渠本”这一版本进行解读。本文中用于分析解读的底图来源于搜狐独家网络版《清明上河图》/s2015/qmsht/。宋朝商业街道的多视角解读,深度解析唐宋街坊空间管治变革更替及背后动因,探讨两宋时期街坊制对现代街道(尤其是商业街道)适应性管理的启示与借鉴。
1 唐宋街坊制度的演替
我国的街坊制有其深厚的历史根源。古代城市规划从东周时期一直延续到唐朝末年都按照里坊制布局。其中,汉朝棋盘式街道将城市分为大小不同的方格是里坊制的最初形态,开始是坊市分离,规格不一;后来坊四周设墙(中间设十字街道),每坊四面各开一门,晚上坊门关闭实行宵禁,同时市的四面也设墙,井字形街道将其分为9部分,各市临街设店。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到了唐朝中后期,扬州、杭州等商业城市传统里坊制逐步瓦解,坊墙被破墙开店,形成街铺,坊内开店,商市与里坊混杂[1]。新划定的坊在其范围内不再要求建造坊墙,允许百姓自由建造;已有的坊由于侵街现象普遍被迫拆除坊墙,仅保留坊门,这也是牌楼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2](见图1)。因此到了宋朝,曾经在唐朝实行的封闭的里坊制度被更具开放性、外向性和自由性的街坊制度完全代替,夜市逐渐兴盛。
图1 坊墙消失的过程示意Fig.1 Disappearance of wall of Lifang
针对唐宋街道空间变革,国内不少城市规划、建筑界学者陆续开展过空间形态相关的研究,如田银生[3]35-36指出商品经济的繁荣和人口的压力是市坊制崩溃的根本原因;魏美强[4]针对市坊制崩溃时间点及其原因展开深入探讨。同时,也有不少学者针对宋朝街道制度开展研究,如李合群[5]、杨瑞军[6]86-89,[7]111-148、张玲[8]、王战扬[9]66-68、张金花[10]11-18、张雅雯[11]20-21分别针对北宋东京城市布局、宋朝东京厢坊制度及经济秩序管理、宋朝铺户问题及市场空间转型和税役制度变革等、宋朝街道司研究、宋朝政府对夜市的干预与管理、宋朝城市消防制度探究等开展相关研究。
唐朝里坊制度被更开放的街坊制度所代替,涉及空间和街道管理等相关变革,本质上也是城市街道包容性提升和灵活性发展的一种外在表征。
2 从唐朝里坊制到宋朝街坊制的变革解析:基于对《清明上河图》的解读
在石渠本《清明上河图》中,画家通过精心布局和素材选择,包括河道、城门、树林、远近山水,还有若干人物、牲畜、房屋、船艇、车轿、商业店铺等,用高超缜密的写实和艺术手法,以及可以纵览东京东水门内外完整的城乡场景,高度地反映了北宋汴梁的城市实况[12]。画作中描绘的宋朝街市特征、市井场景等在《宋史》 《东京梦华录》[13-14]等古籍中都得到相关印证,不少现代学者结合该画作对城市和建筑空间也做过不同角度研究,如刘敦桢[15]结合画作对建筑和虹桥进行独到细致的分析;刘涤宇[16]、张建[17]、钟灵毓[18]分别针对历代《清明上河图》开展城市和建筑形态对比研究,对北宋东京城街道构成及建筑和商业交易等进行探讨,对东京市肆形态及街巷空间等展开研究。因此,《清明上河图》是研究宋朝城市街坊空间的绝佳素材。
同时,在从里坊制瓦解到街坊制形成的影响下,东京城市街道活力提升及商业空前繁荣已经在业界达成共识。本文重点结合《清明上河图》城内外的不同场景建筑形式和功能改变、街道空间变化、商业招牌设置等画作细节进行多视角解读,将整幅画作从右向左分为“郊外农村、城郊汴河、城内街市”3部分,从不同视角探讨唐宋街坊制度的变革及宋朝街道相关适应性发展过程。
2.1 从建筑形式和功能改变看唐朝市坊制度的瓦解
《清明上河图》城内街市场景图描绘了一段繁华的街道景象与一个十字路口。在东水门西侧(见图2),十字道路交叉口明显将靠近城门的建筑群划分为4个街坊,可以清楚地看到画中所描绘的场景中不再有坊墙,建筑面向街道开口并对外开放店铺的现象在当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