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针灸选穴规律研究
早期的针灸处方通常由单一针灸处方组成,这些独特的针灸处方中所选的穴位主要是局部穴位和经络穴位。即使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针灸处方组成的多层穴位,也大多数采用当地穴位和四肢末端的穴位配置。如下述《内经》中的两个例子:
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取巨虚上廉(《灵枢·邪气藏府病形》)。
帝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口苦者为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曰胆瘅。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治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素问·奇病论》)。
早期针灸方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个特色是将某部位的病症与某个特定穴位建立起固定的联系,如日后“四总穴”中的腰痛与委中的对应关系,在历代各种针灸治疗文献中以各种刺激方式都出现过。对于头面四肢关节的疼痛,选穴多重于分部选穴,而对于内脏的疾病,则配以远端的特定穴位,并不一定要求正在相应的经脉上。
可以说,早期的针灸方主要是采用的“分部选穴”结合“远道”的“辨证取穴”,这种选穴体现出按经取穴与按脏腑取穴的不同原则。
宋以前的针灸方中多体现这一规律,而到金元时期,随着配穴理论的发展完善,针灸选穴开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一规律就不再明显了。
1 宋代以前的针灸规则
1.1 《灵枢经筋》
阿是穴是经穴的雏形,是早期针灸临床实践经验的初步总结。
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上,……其病小指支,跟肿痛,挛,脊反折……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春痹(《灵枢·经筋》)。
尤其是肢体关节及头面五官病变,取局部的选穴更为多见。
腰痛不可以转摇,急引阴卵,刺八与痛上,八在腰尻分间(《素问·骨空论》)。
对于脏的病变,有选取背俞穴,但因脏位于体腔中,而背俞穴位于背部,且选取背俞穴时往往还要求按之痛解或按之快然,其实也应该算作“以痛为输”或阿是穴的范畴。
愿闻五脏之腧,出于背者。……皆挟脊相去三寸,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灵枢·背腧》)。
厥逆腹胀满,肠鸣,胸满不得息,取之下胸二胁咳而动手者,与背腧以手按之立快者是也(《灵枢·癫狂》)。
1.2 仓公社会主义穴的具体由来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的淳于意医案中“足阳明”等名称,使得以往学者们有那个时代“虽有所取经脉,但无具体腧穴名称,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腧穴理论”的印象,但其实,仓公医案中所谓“足阳明”、“足少阳”等名称,是穴名而非经脉名。“足阳明”等属于早期的腧穴“经脉穴”,多位于相应经脉的诊察部位——“脉口”处。早期的针灸方多选取此类穴位来治疗相经脉的病变。
1.3 输穴的治疗法
五输穴其实应作本腧穴,其表现了“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输之所留,六府之所合,四时之所出入,五脏之所溜处”的根据经络的流注而建立起的人体上下远近的联系,宋以前针灸临床中已相当系统地使用五输穴来治疗各种病症。
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气在于心者,取之手少阴、心主之输;气之在肺者,取之手太阴荥,足少阴输(《灵枢·五乱》)。
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输;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病在阳之阴者,刺阴之经;病在阴之阳者,刺络脉(《灵枢·寿夭刚柔》)。
至《难经·六十八难》更详细地说明了五输穴的主治特点。因此,在宋以前,大部分的针灸选穴尤其是远端选穴是选取的四肢肘膝以下的五输穴。
1.4 远穴选穴,重在本内
在穴位的配伍方面,由于这一时期的选穴大多是单穴方,多穴方较少见。在《内经》中,即使非常繁杂的病症也只用一个穴位——“经脉穴”来治疗,其实这些病症大多与经脉的是动病、所生病有关,因而用少而精的穴位一样可以执简驭繁。
多穴方的选穴配伍有在五输穴之间进行配伍的如:
邪在肾,则病骨病阳痹……取之涌泉、昆仑(《灵枢·五邪》)。
《难经》中提出了根据五输穴的主治性能与木火土金水五行的配伍原则,即结合脏腑的五行属性,进行“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补母泻子、泻南补北、刺井泻荥等具体的配穴。
也有局部的选穴与结合经脉选择五输穴等远端穴位相配伍的如:
气在于头者,取之天柱、大杼;不知,取足太阳荥输。气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脉,后取其阳明、少阳之荥输(《灵枢·五乱》)。
厥头痛,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泻出其血,后取足少阳(《灵枢·厥病》)。
上例第二条,还体现了标本脉的关系。《灵枢·卫气》:“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间,标在窗笼之前。窗笼者,耳也。”《千金要方·肝脏脉论》中有解释:“窗笼者,耳前上下脉,以手按之动者是也。”可见,这一例中的远近穴位相配伍,实际上反映的是标本脉的关系,当头痛而足少阳标脉盛、标脉处皮肤热者,先刺标脉——耳前后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