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针刺创作再识睛明穴刺法探析
眼睛明亮也被称为明亮、明亮、内眼睑。首先,苏文气福理论指出:“36个穴位的太阳脉气来自眼睛和眼睛。”常用于治疗各种眼科疾病。本穴位于眼眶内, 针刺过程中易出血, 成为本穴应用的障碍。而历代医家所述刺法又略有不同。现结合当代医学文献进行归纳, 希冀找出理想的针刺手法, 以扩大本穴的应用。
1 针刺治疗湿气炎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云:“睛明二穴, …, 治攀睛翳膜覆瞳子, 恶风泪出, 目内眦痒痛, 小儿雀目疳眼, 大人气眼冷泪, 目视物不明, 大眦胬肉侵睛。”其后针灸古代文献多承沿这些说法。其前的《针灸甲乙经》等书籍记述虽略有不同, 但基本也是围绕相关眼病描述。刘杰针刺睛明、太阳、风池、合谷治疗电光性眼炎发现针刺对本病的疼痛症状改善明显。夏毅针刺晴明穴治疗青少年近视, 对1369名共2693只眼进行了针刺睛明穴治疗, 疗效满意, 证明针刺睛明穴能提高视力, 减少屈光度, 并预防近视的发生。
2 中医病因病,本穴宜作2个主要事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整理发现: (1) 关于针刺方向:古代文献记载较少,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提及“略针向鼻”, 通过现代解剖我们发现此方向还是安全的, 只是进针深度较浅且眼球的深部胀感不足。《圣济总录》认为本穴“只可背睛斜飞, 不得直针”。“背睛”符合临床实际操作, 但徐象党等研究表明“不得直针”值得商榷。 (2) 关于针刺深度:针刺深度分歧较大, 分别为1分到1.5寸不等, 《铜人》言及1寸5分, 其他古代医书多认可1分-5分, 绝大多数医家还是认可浅刺。 (3) 关于进针操作:记载散在, 但“如临深渊, 手如握虎”贯穿本穴针刺始终, 极具指导意义。 (4) 关于补泻:《针灸资生经》“睛明二穴, …, 针分半, 留三呼, 补不宜灸”。李东垣:“刺太阳、阳明出血, 则目愈明, 盖此经多血少气, 故目翳与赤痛从目眦起者, 刺睛明攒竹以宣泄太阳之热。”认为本穴应有泻法。 (5) 关于留针:三呼, 六呼不等, 但时间都较短, 但《铜人》中有“雀目者宜可久留针”, 可见虽然本穴不宜久留针, 但还是辩证地对待不同疾病。 (6) 关于灸治:《针灸甲乙经》提及灸三壮, 后世医家多认为本穴禁灸。睛明穴皮薄而血管丰富, 又靠近眼球, 应该说禁灸还是主流思想。
3 刺前动脉和筛后动脉
当代文献认为, 在目内眦角稍上方, 针法为靠眶缘直刺0.3-0.5寸, 眼内角斜上一分许, 当上睑部眼眶内侧缘与眼球间的凹陷处, 目内眦外上方陷中取穴。内眦角上稍偏外0.1寸处, 是眼球与眼眶之间最大间隙的凹陷中, 是深刺而又不易出血的最佳位置, 进针阻力小, 且方便推开眼球, 此处取穴较为方便。周雅萍等研究发现若紧贴眶内侧壁进针, 当针刺至0.8-1.3寸时, 易刺伤筛前动脉和筛后动脉。因为上述动脉在此处穿入骨壁, 位置固定, 且细小而深, 不易察觉其搏动感, 此2动脉损伤后, 极易出血。在针刺深浅的问题上, 浅刺无效的患者, 医生采取深刺的方式, 也无可厚非, 但针刺出血的几率增加, 应作好患者的解释工作。
4 预防失血针刺意外
通过古今比较发现, 随着针具工艺的改善为本穴针刺的安全性提供了进一步的保证。可以针刺的更深, 也可以进行捻转手法以提高本穴针刺的针感;现代解剖学的发展, 为本穴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针刺睛明穴变得更精确, 更安全;睛明穴作用机理的研究受制于其安全性, 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拓宽。预防睛明穴针刺意外, 医生要熟悉眼的解剖生理, 选择平直、光洁、细小的针具, 还应注意穴位的定位、针刺的深度和方向, 手法也要精练。当然医生的态度更要端正。细心大胆贯穿本穴针刺始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