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母类药材品种的变迁与药用植物的变迁.docxVIP

贝母类药材品种的变迁与药用植物的变迁.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贝母类药材品种的变迁与药用植物的变迁 包括图贝母、浙江贝母、湖北贝母、川贝母、艾伯母、平贝母等。明代以前的本草著作中均以贝母为名,以后虽有分列,但不明晰,且由于药材品种的变迁,本草著作中对其功效的记载和讨论,常常出现张冠李戴和牵强附会的现象,直接影响后代学者的理解和应用。本文继品种考证的基础上,对功效和应用资料作了进一步订正。 1 散、小陷胸径汤 土贝母Bolbostemma paniculatum,为魏晋以前的贝母,一直使用到了明代后期,现代称之为土贝母。有关功效和应用的本草文献有: 1).阜阳汉简·万物:贝母已寒热也。 2).本草经:味辛平,主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 3)伤寒杂病论: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当归、贝母、苦参丸主之(黄树曾释义云:贝母疏郁且除淋沥邪气);寒实结胸无热症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成友仁阐释此应为三物白散,小陷胸汤不已可服,王好古认为白散以其内有贝母也,成无注解云:辛散而苦泄,桔梗、贝母之苦辛,用以下气)。 4).名医别录:味苦,微寒,无毒。主治腹中结实,心下满,洗恶风寒,目眩、项直、咳嗽上气、止烦热渴、出汗、安五脏、利骨髓。厚朴、白薇为之使,恶桃花、畏秦椒、石、莽草、反乌头(其中咳嗽上气及安五脏之后应为浙贝母)。 5).药性论:“臣,微寒。治虚热,主难产,作末服之。兼治包衣不出,取七枚末酒下。末,点眼去肤翳。主胸肋逆气,疗时疾、黄疸,与连翘同主项下瘤瘿疾”。 上述资料说明,土贝母,味辛苦,性平微寒,具有散寒解郁,止渴除烦、利尿通淋、催生通乳、散结消肿和解毒敛疮的功效。可用于伤寒烦热、虚热口渴、胸闷痞满、淋沥黄疸、乳闭难产、包衣不出、喉痹咽痛、项下瘿瘤、肤翳目眩、瘰疬恶疮等症。后代本草著作,未考贝母药材品种的变迁,纷纷以浙贝母或川贝母之性解释《本经》和《别录》的原文,未免有牵强附会之嫌,陈修园更指责云:今人以主治痰,大失经旨。 现代文献中,1959年版的《中药材手册》和《中药志》均误将《百草镜》中“土贝母”(野生浙贝母)的功效记于其下,中国药典1977年版至2000年版(1985年版未收载)均载土贝母:苦,微寒;散结,消肿,解毒;用于乳痈、瘰疬、乳腺炎、颈淋巴结结核、慢性淋巴结炎、肥厚性鼻炎。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土贝母所含皂甙类成分具有抗肿瘤、抗癌、抗白血病、抗孕(阴道用杀精子药)、抗溶血、抗病毒、消疣、消疱疹等作用,对口腔疾病亦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2 川贝的清降功 浙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自晋代即作贝母药用。《外科正宗》、《本草正》、《本草汇言》等则称为土贝母,清代中后期又称产自象山者为象贝母。湖北贝母F.hupehensis自唐代开始用作贝母,直到明代末期,与浙贝母一起占据贝母的主要地位。有关功效和药用的本草文献有: 1)名医别录:见上一节之4。 2)本草经集注:断谷服之不饥。 3)新修本草:味甘、苦,不辛。 4)日华子本草:消痰、润心肺,末和沙糖为丸,含止嗽,烧灰油调傅人畜恶疮。 5)本草别说:散心胸郁结之气,今用以治心中气不快多愁郁者,殊有功矣。 6)汤液本草:气平,微寒,味辛、苦,无毒。王好古又云:乃肺经气分药也。 7)本草会编:俗以半夏有毒,用贝母代之。夫贝母乃太阴肺经之药,半夏乃太阴脾经、阳明胃经之药,何可以代?若虚劳咳嗽、吐血咯血、肺痿肺痈、妇人乳痈、痈疽及诸郁之证,半夏乃禁忌,皆贝母为向导,犹可代也。 8)本草蒙筌:入肺行经,消膈上稠痰,久咳嗽者立效;散心中逆气,多愁郁者殊功。 9)本草正:土贝母,味大苦,性寒,阴也,降也,乃手太阴少阳,足阳明厥阴之药,大治肺痈、肺痿、咳嗽吐血、衄血,最降痰气,善开郁结,止疼痛,消胀满,清肝火,明耳目,除时气、烦热、黄疸、淋闭、便血、溺血,解热毒,杀诸虫及疗喉痹瘰疬、乳痈发背、一切痈疡肿毒,湿热恶疮,痔漏金疮出血,火疮疼痛,为末可敷,煎汤可服,性味俱厚,较之川贝清降之功不啻数倍。 10)本草汇言:若解痈毒、破症结、消实痰、敷恶疮,又以土者为佳,然川者味淡性优,土者味苦性劣。 11)本草从新:象山贝母,体坚味苦,去时感风痰;土贝母形大味苦,治外科证痰毒。 12)本经逢原:浙产者,治疝瘕、喉痹、乳痈、金疮风痉、一切痈疡,皆取其开郁散结化痰解毒之功也。 13)叶斋:象贝苦寒,解毒利痰,开宣肺气,凡肺家挟风火有痰者宜此。 14)百草镜:土贝母味苦性平,微寒无毒,能散痈毒,化脓行滞,解广疮结毒,除风湿、利痰、傅恶疮、敛疮口。茅昆来笔记:味大苦,专消痈疽毒痰,杨梅结毒,非此不除。 15)本草纲目拾遗:象贝味苦寒,能化坚痰,性利可知。若土贝功专化脓,解痈毒,性燥而不润。 16)本草求真:耑入肺,兼入心,辛、苦,微寒。世多用为治痰之药,殊不知痰有因燥因湿之不同。贝母味苦而辛,其性微寒,止于心肺燥郁、痰食

文档评论(0)

lgjllzx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