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钩突上端和鼻丘气房的解剖关系
鼻干科下额修复手术及相关解剖和影像学研究近年来是一个热点问题。目标是在深入了解额修复引流通道解剖特性的基础上,建立一个顺畅的额修复引流通道,治疗额修复疾病。钩突上端附着点和鼻丘气房分别被认为是探查额窦引流通道重要的参考标志。本研究通过对成人颅骨进行鼻内镜下观察和螺旋CT扫描研究,结合对成人尸头的冠状位薄层断层的观察结果,从解剖学和影像学角度,进一步了解钩突上端和鼻丘气房的解剖关系。
数据和方法
鼻内解剖标志完整的成人颅骨21个(42侧)和成人尸头1个(具体年龄不详)。
一、 鼻内镜观察
采用0°和70°鼻内镜,观察颅骨钩突前上端与中鼻甲和鼻腔外侧壁的毗邻关系,特别是钩突前上部在鼻腔外侧壁上的附着点。
二、 扫描层和三维重建层
采用16排螺旋CT(GE LightSpeed,美国),以听眦线为扫描基线对颅骨进行螺旋扫描(120 kV,300 mA,1 s/周),螺距0.562,扫描层厚0.625 mm,层距0.300 mm,三维重建层厚0.625 mm。图像分析在计算机影像工作站上采用GE公司的Volume Viewer软件和CD-Viewer 2.0软件进行,观察钩突前上端与鼻丘气房的关系,以及钩突上端的附着点,同时测量鼻丘气房的前后径、横径和高度。
三、 断层切片制备
尸头经8%盐酸脱钙和梯度酒精脱水后用火棉胶包埋,冠状位断层切片,层厚100 μm。经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尸头冠状位断层钩突前上端的毗邻关系。
四、 统计处理
采用SigmaStat3.2 for Windows软件中的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一、 骨性辉隆对比
鼻内镜下见鼻腔外侧壁前部由前向后分别由上颌骨额突、额骨、泪骨和筛骨眶板组成,在近中鼻甲前端处向内侧膨隆,是谓鼻丘。中鼻甲垂直板前缘向上附着于颅底,中部与钩突相互融合,在中鼻道前端顶部与鼻腔外侧壁间形成骨性穹隆(图1)。钩突呈弯钩状,前上缘除附着于上颌骨额突外(42侧,100%),多数钩突还同时附着于上颌骨额突后方的泪骨(33侧,78.6%;图2),余者仅与上颌骨额突相连(9侧,21.4%;图3)。钩突在矢状面上向后下走行,覆盖上颌窦口,其前缘可与下鼻甲筛突形成骨性结合点(图3),钩突后缘与筛泡间形成半月裂,其上部进入额隐窝,并向后方延伸形成骨板,视筛泡向上的气化程度与筛泡前壁上部相连(图4),或进入筛泡上隐窝(图5)。
二、 钩突底部附着点位置
重建冠状位CT显示钩突上端的附着点可位于眶内壁、颅底或中鼻甲(垂直板)上,42侧钩突中,有1个、2个和3个附着点的钩突分别有18侧(42.9%)、23侧(54.8%)和1侧(2.4%)。
单一钩突上端附着点的位置,14侧位于眶内壁上(图6a),占该类多数(77.8%),占总数的33.3%,额窦在该平面经钩突上端内侧引流入中鼻道;其余4侧附着于颅底(图6b),占该类少数(22.2%),占总数的9.5%,额窦在该平面经钩突上端外侧引流入筛漏斗。2个钩突上端附着点的位置,附着于眶内壁和颅底的有13侧(图7a),占该类的多数(56.5%),占总数的31.0%;附着于眶内壁和中鼻甲的有9侧(图7b),占该类的少数39.1%,占总数的21.4%;仅1侧附着于中鼻甲和颅底(图7c),占该类的4.3%,占总数的2.3%,额窦在该平面经钩突上端外侧引流入筛漏斗。水平位CT显示钩突均附着于上颌骨额突,且与中鼻甲前端形成骨性连接(图8)。
三、 鼻丘气房组成
重建冠状位、水平位和矢状位CT显示42侧颅骨中,37侧有1个鼻丘气房(88.1%),包括18个右侧鼻丘和19个左侧鼻丘;1侧有2个鼻丘气房(2.3%);有4侧未见鼻丘气房(9.5%)。鼻丘气房位于中鼻道前外方,是筛骨最前端的气房,其外侧壁主要为泪骨,前壁主要为上颌骨额突,钩突参与组成鼻丘气房的内、下和上壁(图9)。
右侧鼻丘和左侧鼻丘平均横径(xˉ±s)(xˉ±s)分别为(4.5±1.4)mm和(4.8±1.3)mm,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05,P0.05);平均高度分别为(6.4±2.2)mm和(6.9±1.9)mm,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85,P0.05);平均前后径分别为(5.4±1.8)mm和(5.9±1.9)mm,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89,P0.05)。
四、 鼻丘气房的下壁
钩突在中鼻道最前端与中鼻甲间形成融合带(图10a和10b),构成位于中鼻道前外方的鼻丘气房的下壁。鼻丘气房的外壁为泪骨。向后的连续断层显示,鼻丘气房的上壁和内壁亦由钩突构成,钩突上端可附着于眶内壁和中鼻甲(图10c和图10d),中鼻甲根部可气化,缩窄了额窦引流通道(图10c、10d和10e)。
钩突顶部附着点的位置
钩突是胚胎发育阶段第一基板(筛甲板)降部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