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化区域差异的空间和要素的双重解读.docxVIP

中国城镇化区域差异的空间和要素的双重解读.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中国城镇化区域差异的空间和要素的双重解读 ? ?    [DOI]10.13239/j.bjsshkxy.cswt.170402    F299.21 A 1002-2031(2017)04-0013-07    [修回日期]2017-01-09    一 引言    国外学者早期关于城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上。兰帕德(Lampard E)的研究认为,美国的城镇化发展进程与本国经济的增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1]。雷诺(Renaud B)根据111个国家的相关数据验证了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存在紧密的相关性[2]。近年来,部分国外学者开始转向关注国家或地区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汉斯托尔·安徒生等(Andersen et al.)以丹麦的高度城镇化地区为案例,探讨了丹麦的城镇化模式及变动趋势[3];吴建国等以美国的凤凰城和拉斯韦加斯地区为例,探讨了美国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时空演化特征[4]。部分国外学者也关注了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冉茂林和贝利(Ran and Berry)认为,中国处于过度的城市化状态,这种过度主要体现在人口规模的过度膨胀和集中[5];陈金永(Kam Wing Chan)认为,中国的城镇化存在着经济结构不平衡、环境污染、社会问题突出等一系列问题[6];乔治·林(Lin G)从制度因素入手,认为户籍制度阻碍着中国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7]。    国内学者对城镇化问题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刘盛和等分析了中国1990-2000年城镇化发展的省际差异,认为未来中国城镇化的发展速度总体上依然是东快西慢,且地区差异将更加显著[8];文魁、张祖群研究了中国四大区域的城镇化发展差异及其变动趋势,认为2005年前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城镇化的发展差距趋于扩大,此后城镇化的区域差异呈现出转折性变化,未来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区域差距将继续趋于收敛[9];袁晓玲等根据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相关数据,测算了中国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的城镇化综合水平,认为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存在着区域差异,并有扩大的趋势[10]。还有学者从省域的视角研究了中国各省的城镇化发展问题。赵凯等研究了陕西省的城镇化区域差异和变动趋势[11];潘竟虎等研究了甘肃省的城镇化区域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12];臧锐等对吉林省的城镇化水平进行了测度[13];王新越等、王富喜等测度了山东省的城镇化水平,并分析了导致其区域差异的原因[14-15];陈明星等设计了城镇化速度变化曲线,认为当前我国已经迈过城镇化速度的拐点,快速城镇化不会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长期主旋律[16]。上述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研究我国的城镇化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经验数据。本文将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从空间和要素两个层面分析中国城镇化区域差异及其成因,以期为我国城镇化的健康推进提供理论支持。    二 中国城镇化水平区域差异测度    1.指标体系    城镇化的推进是一个多维目标的复杂系统[17-18],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人口集聚、空间扩张和经济提升,更应包括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服务功能的提升[19-20]。关于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选择问题,学界从最初的以城市人口、空间规模、城市经济为主的单一指标,逐步发展到包括人口、空间、经济在内的,囊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的复合指标体系。但是,关于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究竟应该包含哪些指标截至目前仍未达成一致。本文将综合以往的研究成果,根据靳晓春、张贡生和简新华等人对新型城镇化内涵的理解[21],构建一个涵盖新型城镇化要求的,包括人口规模、空间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质量、社会保障体系、交通出行方便指数、基础设施质量、信息服务水平、生态环境承载力、科教文卫水平的10个一级指标、26个二级指标的中国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表1)。       2.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3-2012年30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本文之所以选取2003年为研究时段的起点,是因为2003年是我国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起始点。本文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004-2013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类发展指数》、《新中国六十年统计汇编》等,部分缺失数据经推算而得。    3.标准化处理    为了消除量纲,本文运用极差标准化法对各项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除恩格尔系数采用负指标标准化处理外,其他指标均采用正指标标准化处理。    正指标标准化:       负指标标准化:       式(1)、(2)中,为指标j的原始数值;分别为指标j的最小值和最大值;为处理过后的标准化值,0≤≤1。    4.权重确定    本文对标准化后的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赋权。因子是由一些具有相关性的变量归类形成

文档评论(0)

科技之佳文库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科技赋能未来,创新改变生活!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1073104000017
认证主体重庆有云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北京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50010832176858X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