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送》的艺术特色.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弘一《送》的艺术特色 长亭外的街道上有一棵绿色的草。 这是弘一大师创作的《送别》歌词。这首歌词创作于1914年,距今恰好一百年。一百年来,《送别》被无数人传唱,也深深感动了无数人。一首歌,一百年,传唱不衰,当真成了一个传奇。 《送别》歌词意境深遐,乐曲悠远绵长,词曲完美组合,宛若天成,无论是倾听还是吟唱,那天籁般的清音和略带忧伤的词藻,都会点滴渗入人心,不经意间触动人心中那最柔软的部分,令人进入长亭古道、芳草夕阳的清旷苍茫的境界,进而生发出关乎人生遭际与世事流年的种种怀想。 祖籍浙江、生于海河之畔的弘一,血管中流动着浙江人灵动飘逸的文化血液,也混合了天津人敦实厚重的地域性格,是一位上接青穹而又下履红尘的圣僧。弘一俗名李叔同,生在海河畔的一座富家大院中。自小受了笃信佛教的母亲的影响,母亲对佛陀的那份虔敬,影响了大师幼小的心灵,不知不觉于扰扰尘廛中种下了那清净的慧根。与此同时,由于潜心学习古典文学知识,终使得弘一具备了超然的性灵和深厚的学养。 《送别》,创作于1914年,那时的李叔同,尚未归隐禅林。在此之前,他曾经东渡扶桑游学,并研习欧美音乐。正是在日本,李叔同听到了美国歌曲“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梦见家和母亲)”,后来,他借用了这首歌曲的曲调,为这个乐曲植入了中国文化的灵魂。 《送别》的歌词,深得中国古典诗词的个中三昧,婉约气息浓厚,不仅遣词造句清丽典雅,并且于寥寥数语间营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若无深厚的古典文学根基,是绝不可得的;《送别》的歌词,也深得汉化佛教特别是禅宗的浸润,字里行间流露出青山常在而红尘流转、情意难舍但世事无常的禅理。 《送别》,唤醒了人们深邃的记忆,让忙碌的人们驻一下足,去凝望远山斜阳,去谛听飘渺的笛鸣,小酌一杯浊酒,在心灵深处复原曾经的欢聚…… 世事如尘烟。生活于红尘中的我辈,且不说要遭遇那诸多的变难与不如意,就是种种的亲情、友情、爱情,随着那流转的光阴,一样也抓不住。韶光流逝,挚爱永诀、亲友别离、知音寥落、春花秋月的变换,额头年轮的攀爬,没有一样是我辈能够决定的。这首歌,让我们去回思;这首歌,让我们去怀想;这首歌,带给我们淡淡的感伤;这首歌,温暖着我们其实很容易受伤的心灵。因此,这首歌穿越百年,依旧回荡在现世,回荡在我们的心间。 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曾经说: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借用莎翁的这句名言,我想说,一千个人就有一千首《送别》,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长亭古道。《送别》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引导着不同经历的人,回到各自的“长亭古道”。一首《送别》,酿造出千般滋味。 由此可以说,《送别》,定会续写传唱不衰的传奇……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文档评论(0)

lczslg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