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春秋大贤柳下惠和圣祠考述.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泰山春秋大贤柳下惠和圣祠考述 “维岳升神,第一件钟和升”725。春秋大夫柳下惠,世代被尊为泰山圣贤之首;奉祀其人的和圣祠,也在泰山众多神祠中占有突出地位。考察这座泰山乡贤名祠的沿革历史,有助于探索柳下惠与泰山文化的多层联系。 一、 《隋书》卷四七《国民教育志》载 柳下惠道德功业,彪炳春秋,盛誉战国,唐宋尔后,声望日隆,被奉为“道继唐虞,学开孔孟”的儒学宗祖之一。但明代以前,由于岱麓柳下故里未引起学界关注,柳下惠其人亦未被视为泰山文化的组成部分。如明弘治间所修《泰安州志》,便未有记录柳下惠的只言片语。嘉靖以后,随着柳里祠墓的发现,柳下惠之名方才见于泰山典册。最早著录其人其事者,当属明嘉靖时汪子卿所撰之《泰山志》——汪《志》卷二《遗迹》云:“柳下惠墓,在州治东南一百里,至今村人尚多展姓者,村名曰柳里村。”208汪《志》简记了柳下惠在泰山的故里、墓葬及后嗣等情况,留下了极为重要的相关信息。继之万历时宋焘《泰山纪事》中也踵迹作了相关记录:“先圣姓展氏,居于柳下,既殁,乃谥为惠。今州城南六十里柳里乃其故处也。……至今柳里村有柳下惠墓。” 自此而后,泰安方志与泰山典籍几无一不标举柳下惠,视为乡邦圣贤的代表,甚至被视为泰山主神,如明人陈继儒《太平清话》卷三称:“老子云:东岳,柳下惠展禽司之。”54诚如清宋思仁《泰山述记》所论,泰山“自和圣而下,代有英贤,是亦岱灵所钟”。 延至万历年间,柳下惠进入泰安官方的祭祀系统,和圣祠开始在泰山出现。明末萧协中《泰山小史》于“柳下惠墓”条首先记录此一事件:“……近州守以创(和圣)祠,立胤为祀,请之上台,议未有成。”按《小史》所言“州守”,当指泰安知州侯应瑜。应瑜万历四十四年(1616)至天启三年(1623)任泰安知州,其创建和圣祠,时在万历四十五年(1617)。康熙《泰安州志》卷二《祠祀》记其祠云:“和圣祠,祀柳下惠,在城东南。明万历四十五年,知州侯应瑜建。”其祠址在岱庙东南,鲁两先生祠西北。祠设正殿、庑门,殿中奉礼和圣像设,据光绪十八年(1892)《展氏族谱》所绘“泰邑和圣祠庙神像图”,殿中柳下惠博衣宽带,头结发髻,双手执圭,居中端头,书童二人,各持图书、卷轴,分侍左右。天启元年(1621)应瑜亲书祠额,刊石勒于影壁。《族谱》又载侯应瑜撰有《修泰安和圣祠碑记》,碑石今佚不传。 和圣祠建成后,虽请设奉祀生之议未获允准,但被列为地方祠祀,即由地方官府举行春秋奉祭。此项礼仪迄明清两朝而不废。崇祯时进士、吏部郎中吴本泰过泰安时曾谒祠下,有《和圣祠》诗,为今知第一首吟咏和圣祠之作:“栖栖三黜吏,巍巍百世师。岩岩泰山下,和风今在兹。云来洞府阔,日煦霜林迟。野蔓萦穿屋,山樵看打碑。人间多薄鄙,谁复叩荒祠” 明清易代,泰山和圣祠祀却相沿不废。清代和圣祠之修,始于顺治十三年(1656)。据民国《重修泰安县志》卷二载:“顺治十三年,济南守道毕振姬重修,戴京曾记之。碑在祠过厅中。”振姬顺治十年(1653)分守济南道,十三年行部至泰安谒和圣祠,“易敝葺旧,赫然新之”。戴京曾所记之碑,据《岱览》卷十三《岱阳》著录: “《修柳下大夫祠碑》,右戴京曾撰,陈旷跋并行书。顺治十三年五月勒和圣祠壁。”348碑今佚不传,文存光绪十六年《展氏族谱·庙志》中。其文云:“上党毕公分守济南之三年,行部至奉高,按图书得所谓柳下展大夫祠者,易敝葺旧,赫然新之。……展大夫书堂在县境东南柳里村,有碑在焉,其后裔盖有大者。毕公讳振姬,字(此处遗一“亮”字——引者注)四,世上党人。以名进士为今少参,分守济南路云。” 和圣祠重修告竣后,顺治十五年(1658)山东学政施闰章敬谒祠下,有《祭和圣祠文》:“泰山岩岩,汶水汤汤,蜿蜒蟠郁,不知其几千里,而作镇乎鲁国之旁。圣哲于焉挺生,亘古今而相望。伊展大夫之令德,依隐玩世而以和自将。当臧孙之窃位,谓申椒曰不芳。乃弗党同而伐异,甘逍遥以相羊。羌直道而自处,虽三黜其何伤夫固终其身徘徊于父母之国,未尝历九州以翱翔。胡大名之垂宇宙,遂齐声乎莘野与首阳。当其生也蒙耻救民,片言却强齐之侵疆。及其殁也,贤愚同哀,显谥不妨出乎帷房。行人为之叹息,樵采过而悲凉。夫何一死士之垄,而灵爽或过乎生王。斯固孟子所谓圣人百世之师,而闻者莫不兴起而彷徨。夫是以采溪荪而陈醴,敬荐乎先生之祠堂。”施闰章此文感慨深沉,借柳下惠遭遇,寄寓直道不彰之怀,一唱三叹,实为和圣祠诗文中翘楚之作。 入清后和圣祠第二次修葺,是在乾隆十九年(1754)。乾隆《泰安府志》卷七《祠祀》中记此役云:“和圣祠:……乾隆十九年县令冯光宿复加修葺,有碑。”光宿乾隆十六年(1751)任泰安知县。任上陆续复建土地祠、先农坛等,今存白鹤泉石坊即其所立。此次重修告竣,光宿自撰碑记之。《岱览》著录云:“《重修和圣祠碑》:右冯光宿撰,真书。乾隆十九年四月勒祠内壁间。”348惜今又佚而不传。 入

文档评论(0)

182****774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