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处方脚注的历史沿革.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药处方脚注的历史沿革 为了提高处方的质量,加强处方的招生、配送和存储的规范化管理,《卫医发第269号《处方管理办法》(试行)规定了“药品的特定原料和加工要求是指药品背后的突出内容,如包装、首次加工、然后销售等。对于药品的原产地和加工有特殊要求,应在药物名称之前写下具体规定。”。”中药处方脚注作为中药处方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 研究其历史源流和学术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继承历代儒家经典的宝贵经验 1.1 中药脚注的演变 古代医家历来都非常重视中药脚注。《黄帝内经》十三方之一的半夏秫米汤见于《灵枢·邪客》篇, 主治“目不暝不卧出”之不寐证, 其主要病机是热邪内客、卫气失调、阳不入阴。原文记载其组成、用法及功效为:“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 扬之万遍, 取其清五升煮之, 炊以苇薪, 火沸, 置秫米一升, 治半夏五合, 徐炊, 令竭为一升半, 去其滓, 饮汁一小杯, 日三, 稍益, 以知为度。”方中强调半夏的炮制法、煎法、服法等内容, 是有关中药脚注的最早记载。 《伤寒论》全书载方113首, 用药84味, 几乎60%的处方用药均有脚注, 有脚注的中药共36味, 反复应用315次, 占全书的58.8%, 进一步丰富了中药脚注的内容。唐代的中药脚注日趋成熟, 《备急千金要方》中指出“诸经方用药, 所有熬炼节度, 皆脚注之。今方则不然, 如达, 凡用麦蘖曲末、大豆黄卷、泽兰、芜花皆微炒。”这样, 由在药名下脚注, 改为在药名上前冠。如:当归酒炙, 变为酒当归, 甘草炙变为炙甘草, 其他也改为焦山楂, 炮附子, 醋柴胡等, 这一演变也标志着中药炮制由单纯的“脚注”发展到规范化阶段。现代医药界普遍认为, 中药处方脚注是指医师在中药处方的药名旁标注简要说明, 提示调剂师给予充分的注意, 并正确调配, 以期达到医药配合、共同协助, 发挥应有药效、祛除疾患的目的。 1.2 猪茯苓、养草、草 整理《伤寒论》所载中药, 共计84味, 包括了甘草、桂枝、大枣、生姜、干姜、附子、半夏、麻黄、杏仁、栀子、大黄、枳实、厚朴、石膏、牡蛎、香豉、桃仁、赤石脂、麦冬、蜀漆、葶苈子、猪苓、水蛭、虻虫、天冬、商陆、芫花、巴豆、瓜蒂、吴茱萸、蜀椒、海藻、鸡子、禹余粮、滑石、裈裆布、黄芩、黄连、芍药、葛根、知母、人参、白术、柴胡、泽泻、萎甤、甘遂、桔梗、贝母、栝楼根、大戟、地黄、连轺根、当归、升麻、白头翁、葱白、细辛、茵陈蒿、竹叶、通草、黄柏、梓白皮、秦皮、旋复花、粳米、五味子、括蒌实、赤小豆、麻仁、乌梅、茯苓、文蛤、鸡子黄、食蜜、猪肤、人尿、猪胆汁、阿胶、芒硝、龙骨、代赭石、铅丹、胶饴。其中有脚注的中药36味, 累计数315次, 根据使用频次列表见表1, 2。 2 规范中药饮片标准 201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中药饮片基本覆盖《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品种, 大幅增加了中药饮片标准的收载数量, 收录的中药饮片标准达到822种, 对中药饮片的用法、用量提出了规范化的指导意见。 2.12 第1010版《中国药典》中关于中药饮片制备的要求 2.1.1 乌、制川乌“宜先最佳” 统一。如“宜先煎”改为“先煎”:蛤壳、瓦楞子先煎, 去“宜”; 制草乌、制川乌“宜先煎、久煎”改为“先煎、久煎”;车前子“入煎剂宜包煎”改为“包煎”;芒硝“溶入汤剂”改成“溶入汤液”;薄荷、番泻叶、砂仁、青蒿、降香、豆蔻、沉香, “入煎剂宜后下”改为“后下”, 统一了用法格式。 2.1.2 车前儿茶方食丸 研粉冲服或吞服, 也可入煎剂:人参、川贝母、三七、湖北贝母、雷丸、平贝母、鹿茸、胡椒、金钱白花蛇、白及、紫河车、芫花, 花蕊石 (研末) 朱砂 (水飞研末) 。 包煎:辛夷、滑石粉、葶苈子、旋复花、海金沙、青礞石 (包煎先下, 或多入丸剂) 、车前子、儿茶 (包煎, 多入丸散) 。 烊化兑服:红参 (另煎兑服) , 阿胶、龟甲胶、鹿角胶 (烊化兑服) 。 入煎剂不宜久煎或后下:大黄 (泻下不宜久煎) 、鱼腥草 (不宜久煎) ;砂仁、薄荷、徐长卿、钩藤、降香、青蒿、沉香、豆蔻 (后下) 。 捣碎入煎剂:郁李仁、赤石脂、桃仁、南五味子、白芥子、红豆蔻、决明子、竹节参、母丁香、瓜蒌子、白扁豆、刀豆。 先煎:瓦楞子、钟乳石、蛤壳、蛤粉、鳖甲、赭石、磁石、滑石、紫石英、鹿角霜、石决明、水牛角 (先煎3 h以上) 、石膏 (粉碎, 先煎) 、自然铜、龟甲、牡蛎、珍珠母 (先煎) 。 宜入丸散:阿魏、没药 (炮制去油, 入丸散) 、青黛、珍珠、金礞石、金铁锁、枫香脂、猪牙皂、蟾酥、蛤蚧、雄黄、硫磺、斑蝥、洋金花、轻粉、牵牛子。 2.22 从配方变化的用量上看 2010年版《中国药典》对中药饮片的用法用量作了一定的修正, 如对煎煮方法作出明确说明的有:广藿香增加“后下”;雷公藤、滑石、钟乳石、禹余粮、赤石脂、增加“先煎

文档评论(0)

186****787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