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东农和大麦种植酸酶的活性测定.docxVIP

小麦东农和大麦种植酸酶的活性测定.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麦东农和大麦种植酸酶的活性测定 许多植物种子和加工副产品含有天然植酸酶,但不同类型和品种的植物之间存在较大差异(bartnik等人,1987)。麦类籽实中如小麦、大麦、小黑麦、黑麦等具有较高植酸酶活性,而玉米、高梁、油菜籽中的植酸酶活性很低(韩延明等,1995;Eeckhout等,1994;Pointillart 1993)。植物植酸酶的最适pH为4.0~6.0,适宜温度为45℃~60℃(Eeckhout等,1994;Reddy等,1982),但对不同种类植物中植酸酶特性尚缺乏系统的研究。一些研究证实,高植酸酶活性的植物性饲料中磷的利用率较高Nelson,1980),而且,植物中的植酸酶能够在饲料中发挥作用,提高饲粮中磷的利用率(韩延明等,1995;Newton等,1983;Scheuermann等,1988;Pointillart,1991;Barrier-Guillot等,1996)。如能合理利用植物性饲料中的这部分植酸酶,植物将是植酸酶的最廉价的来源,因为,它本身即为植物性饲料中的天然成分,不需要额外的增加成本。但是,植物性饲料中天然植酸酶活性很低,提高其活性是开发利用这部分植酸酶的关键步骤。研究表明,当种子吸水萌发时,植酸酶活性迅速增强(傅启高,1998;卢良恕,1996;刘迅等,1998)。因此,有希望通过发芽提高植物籽实中植酸酶活性,直接利用发芽饲料或从中提取植酸酶 因此,本试验的目的在于研究发芽对麦类籽实中植酸酶活性的提高程度及麦类籽实中植酸酶的适宜温度和pH范围,探讨其在饲料中应用的可行性。 1 材料和方法 1.1 农学种植及小黑麦加工 小麦东农123(Wheat NEAU123)、小麦东农973821(Wheat NEAU973821)、大麦垦啤2号(Barley K2)、小黑麦92021(Triticale 92021)、小黑麦5305(Triticale 5305)及黑麦2号(Rye 2),均由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提供。 1.2 植酸粗酶液的提取 风干样粉碎过0.25mm(60目)筛,用醋酸钠缓冲液(0.25mol/L,pH=5.50)搅拌抽提1小时,过滤,所得滤液定容即为植酸粗酶溶液。鲜麦芽先匀浆,其他步骤与上述相同。 测定方法参照张若寒(1997)、陆文清等(2000)介绍的方法。植酸酶的含量以酶活性单位表示。1植酸酶单位定义为:在37℃、pH5.5的条件下,1分钟内从0.0051mol/L的植酸钠溶液中释放出1μmol无机磷所需要的植酸酶量。 1.3 保湿和保湿液制备 将100g左右风净的种子放入垫有滤纸的培养皿,厚度以不超过2cm为宜。加入蒸馏水,置于25℃恒温培养箱。每天浇水4次。分别于发芽第1、2、3、4、5、6天取样测其中酶活和干物质含量。 1.4 不同因素对植酸酶活性的影响 以小黑麦5305为代表,固定底物pH值为6.0、5.5、5.0,调节水浴锅温度为25℃、30℃、35℃、40℃、45℃、50℃、55℃、60℃、65℃、70℃,分别测定其中植酸酶的活性。 固定反应温度于37℃、55℃,调节底物pH值为8.0、7.5、7.0、6.5、6.0、5.5、5.0、4.5、4.0、3.5、3.02.5、1.5,分别测定其中植酸酶的活性。 1.5 数据分析 所得数据用SAS6.12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所有数据均以“X±SE”表示,其中n=4。 2 结果 2.1 不同发芽时间、不同小麦、天麻 发芽能够提高麦类籽实中植酸酶的活性,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麦芽中植酸酶的活性与发芽时间密切相关,随着发芽时间的延长而增强,但不同麦类的籽实植酸酶活性达到最高点所需的发芽时间不同。小黑麦和黑麦在发芽第1天麦芽中植酸酶的活性最高,绝干基础植酸酶活性与未发芽前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此后即随着发芽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小麦、大麦麦芽中植酸酶活性在第3天才达到最强。 不同种类、品种的麦类发芽过程中植酸酶提高的程度不同。以干物质基础酶活达到最高点计算,与未发芽前相比,小麦东农123、小麦东农973821、大麦垦啤2号、小黑麦92021、小黑麦5305、黑麦2号麦芽中植酸酶活性分别增加到2.04、2.55、4.63、1.36、1.82和2.45倍。 2.2 不同ph值对植酸酶活性的影响 植酸酶和其它酶一样,其活性受温度的影响,结果见图1。从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出,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植酸酶活性随温度升高而升高,甚至远远地超过标准条件下的酶活性,达到一定临界温度后,植酸酶的活性迅速下降,呈现出钟形曲线。在50℃处,植酸酶活性最大,在40℃~60℃范围内可保持较高的酶活。表现最大酶活的温度点与反应体系的pH值有关,随pH值的降低,整个酶活—温度曲线右移,即在较低pH条件下,植酸酶的耐热性能提高。当pH为6.0时,

文档评论(0)

uyyyeuuryw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业文档制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