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慎终追远与中华民族的智慧认同
“谨慎、远离”是中华民族高度智慧的结晶。它不仅为农业和文明的道德教育找到了捷径,也为中华民族向心力的形成和大一统统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并为个体生活的精神提供了温暖、总是关注的最终维度。可以说,无论是在中国文化或世界文化的背景下,都没有任何一种文化理念有如此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力。时至今日,我们只要看看清明祭扫的盛况,就不难体察其影响力的深入人心。
一、 “慎终追远”解释“礼义”的作用
就现有的文字资料来看,“慎终追远”的最早出处来自于《论语》。《论语·学而》载:“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记载孔子与其弟子的对话,往往只有结论而没有解释,所以我们得通过后人的注解来了解其内涵;而在后人的诸多注解中,孔安国和朱熹的注解应该是最权威的。孔安国注曰:“慎终者,丧尽其哀;追远者,祭尽其敬。君能行此二者,民化其德,皆归于厚也。”朱熹的《论语集注》曰:“慎终者,丧尽其礼;追远者,祭尽其诚。民德归厚,谓下民化之,其德亦归于厚。”在“慎终”的问题上,孔安国似乎更重“情”,强调“尽哀”;朱熹似乎更重“理”,强调“尽礼”。但在“追远”的问题上,孔安国强调“敬”,偏重于“理”;朱熹强调“诚”,偏重于“情”。所以,二人的注解并无本质的区别,后人也一直沿袭他们的注解来理解其含义,如杨伯峻将这两句翻译为:“谨慎地对待父母的死亡,追念远代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归于忠厚老实了”(杨伯峻,1980)。邓球柏则翻译为:“统治者若能尽礼治丧、竭诚祭祀祖先,人民的品德就会美好起来。”(邓球柏,1996)这些翻译,几乎就是把孔、朱的注解由文言文变成了白话文。
但是,到了21世纪,则有了一些不尽相同的看法,如周远斌认为“曾子‘慎终’一语应理解为:孝、悌等德行善举,自始至终,一而贯之,不但有始,而且还要能终”;“以曾子的行仁之道、‘死而后已’之语句,来解释‘追远’一语,是再恰当不过了”;“理解‘民德归厚’,关键在‘归’字上,民德变得敦厚,可简言为‘民德厚矣’。”(周远斌,2006)作者完全排除祭祀、念祖的宗教性内涵,而给予一种纯“现世主义”的解释,显然是受到孔子“未知生,焉知死”一语的影响。还有人从当代现实需要的角度进行解释,如迟宇宙认为,“曾子最初说这句话的意思就可以解释为:如果每个人都能在做事前三思其动机、初衷,并且能遥想至其后果,那么民风就能淳厚,人们就能少做错事”(迟宇宙,2010)。该文发表在《商业生活》的《成语别裁》栏目,那么作者的解释自然也是“别出心裁”了,这是在商业背景下对“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一种实用性解释。
值得注意的是,为什么到了21世纪会产生一些“现世”而“实用”的“别解”呢?这大致是因为孔、朱的解释正切合了农耕文明的社会实际,因而无人怀疑,也无需“别解”;进入21世纪,孔、朱的解释似乎与当今的社会生活实际有点格格不入了,需要有人对它进行“别出心裁”的解释。这也足可说明,“慎终追远”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着顽强的影响力。
需要深究的问题是:“慎终追远”为什么能够使“民德归厚”?按照荀子的解释,应该是“礼义”的作用。《荀子·礼论》云:“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终,终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礼义之文也。夫厚其生而薄其死,是敬其有知而慢其无知也,是奸人之道而倍叛之心也。”现代人重视功利,所以用现代眼光来看,“厚生薄死”才是符合常理的。古代人重视道德,要培养“厚德”之人,即使是面对无知的死者,也绝不能有欺瞒之心,所谓“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亦即如同面对生者一样,要始终保持“诚”“敬”之心,以此达到“心诚则灵”的效果。这里的“灵”,更重要的是“民德归厚”的灵效,也是“礼义”所施行的目的。
还需进一步追问的是:“民德归厚”之“厚德”是一种什么样的德?周远斌认为“归厚”是“使人之德性复归于本然意义上的淳厚”。这是不切合实际的,从人之本然意义上说,人与动物一样具有天然的野性,这种野性在“物竞天择”自然规律的作用下,只会有“本然的”攻击欲,不会有“本然的”淳厚。因此,“淳厚”是后天培养教育的结果。那么,“淳厚”是怎样培养出来的?《礼记·经解》云:“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孔颖达《礼记正义》解“温柔”:“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情性和柔。”“敦厚”是何义?孔颖达没有解释。日本学者青木正儿说:“论诗者动辄说‘诗人忠厚之旨’,‘忠厚’是温柔敦厚的约言。”(青木正儿,1982:40)也就是说,温柔敦厚与敦厚、忠厚、淳厚应该是同一个意思,它主要是指一种温和顺从的人格,而这种人格是后天通过“诗教”和“礼教”的方式培养出来的。
关于“诗教”对人格培养的作用,笔者曾展开过较充分的讨论(陈仲庚,1998),本文重点讨论一下“礼教”的作用和意义。《礼记·中庸》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Unit 6 Changing for the seasons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共六课时)2025-2026学年度人教PEP英语四年级上册.docx VIP
-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25版).docx VIP
- 急性消化道出血的专家共识.pptx VIP
- 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管理平台系统操作指南(2022标准版)(1).pptx VIP
- 个人简历模板个人简历模板.docx VIP
- JTT 1502-2024 直升机救生员搜救作业手势信号要求.pdf VIP
- 2025年河北石家庄晋州市人民医院公开招录劳动聘用人员52名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人教金学典同步解析与测评五年级上册数学.pdf VIP
- 体例格式9:工学一体化课程《windows服务器基础配置与局域网组建》任务1学习任务工作页.docx VIP
- 宾馆酒店住宿用餐协议.doc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