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疆巩乃斯县西天山构造格局及构造意义
1 斯种羊场北北东海拨高度1.
矿区位于阿珠拉夫山脉南岸的中低山区。位于新源县龚乃斯种羊场以北7公里处。海拔高度1200.1600米,相对高度300.40米。山谷发育,干旱缺水,地表覆盖较小,基岩发育良好。矿区属大陆性气候。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ca、东图津河组
本区地层主要为石炭系, 其次为二迭系, 此外还有少量志留系和侏罗系。
⑴ 石炭系:大量出露于阿吾拉勒山东段, 构成阿吾拉勒山主体。主要出露有下石炭统的坎苏组 (C1k) 和阿吾拉勒组 (C1a) 及中石炭统的吐尔拱组 (C2t) 和东图津河组 (C2d) 。
坎苏组主要分布于铁木里克—坎苏一带, 由中酸性熔岩和火山碎屑岩组成。阿吾拉勒组分布范围广泛, 为一套复杂的海相火山喷发—沉积建造, 其下部为钙质砂岩、灰岩夹火山角砾岩, 上部为安山玄武岩夹砂岩。吐尔拱组分布于吐尔拱河上游及坎苏一带, 由中酸性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组成。东图津河组分布于西部, 主要为砂砾岩、凝灰熔岩。
⑵ 二迭系:多分布于西部, 下统乌朗组 (P1w) 为一套海陆交互相火山喷发岩, 中统铁木里克组 (P2t) 为河湖相碎屑岩, 晓山萨依组 (P2x) 为一套砂砾岩沉积。
2.2 西麻黄地层格局
按照传统的槽台理论, 本区在大地构造上属于天山地槽褶皱带 (Ⅰ 级) 北天山向斜褶皱带 (Ⅱ 级) 中巩乃斯复向斜 (Ⅲ级) 之阿吾拉勒山隆起带 (Ⅳ级) , 而按照板块构造理论, 则对西天山的构造格局划分方案较多, 各家的观点不尽相同。根据有色地质勘查局西天山编图组的划分方案, 西天山划为三个板块, 从北向南分别为准噶尔板块、伊犁板块和塔里木板块。本区则处于伊犁板块之伊犁弧间盆地的阿吾拉勒裂谷带上。
阿吾拉勒山构造活动强烈, 断裂及褶皱构造发育, 尤以北西西向断裂最为普遍, 往往成群出现, 近平行排列, 构成区内主干断裂构造带, 代表了本区总体构造形迹。此外, 东西、北西、北东向断裂也较为发育, 多为北西西向主干断裂之派生断裂, 它们与主干断裂相交构成“入”字型和羽状断裂构造。
2.3 大量创造岩石
区内岩浆岩发育。在岩相上, 喷出相和侵入相均有大量出露, 但大量侵入岩多分布于东部, 在岩性上, 从中酸性、碱性到中基性的各类岩石并存;在时代上, 均属华力西中、晚期, 且以石炭—早二迭世为主, 晚二迭世以后的岩浆活动规模和范围已相当狭小。
2.4 中高矿矿床和中高矿、中高级矿
阿吾拉勒山区域矿产资源较为丰富, 主要矿种为铜和铁, 典型矿床从西到东有克细布拉克、穷布拉克、黑山头、90、92铜矿点、485、卡拉困盖、109、特铁达坂等铜矿、预须开普台铁矿和胜利铜矿。
3 矿区地质特征
3.1 上石炭统朔用期c2s
据1/20万区调资料, 本区应属下二迭统乌朗组下亚组地层 (P1wa) , 而地质九大队1/5万资料则将其划为上石炭统朔拉克组 (C2s) 。测区地层走向近于东西, 向南陡倾, 局部近于直立, 甚至倒转。岩性组合为灰绿—紫红色玄武安山岩、凝灰岩、流纹岩夹中厚层状凝灰质粉砂岩、砂砾岩及少量灰岩。
3.2 缘裂断裂带主、副
阿吾拉勒山南坡大断裂纵贯测区, 断线呈舒缓微波状, 总体走向北东东, 为本区主干断裂构造。断裂两盘岩石破碎强烈, 节理、裂隙极为发育, 岩层多发生倒转, 并伴有大量硅化蚀变及铜 (银) 矿化。此构造带西侧是本次找矿的重点研究对象。
3.3 岩体其1333
在测区北偏西部乌朗大坂处有一华力西期肉红色花岗岩 (γ3443) 侵入, 在岩体东北角有一同期闪长岩体 (δ3443) 插入花岗岩之中。
在测区南部有大量灰绿色闪长岩和少量的灰白色、肉红色花岗岩出露, 闪长岩普遍发生了强烈的硅化、黄铁矿化蚀变。
3.4 cu、pb、zn、ag异常
本区化探采用沿沟系采样的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方法, 与1/2万地质填图同步进行。从结果看, 在已知矿体 (矿带) 上有较好的Cu、Pb、Zn、Ag异常 (Ⅰ、Ⅴ号铜矿体) 。在含矿层位和含矿体上方还发现有很好的综合异常带, 在这些异常中, 很有可能发现新的矿体。从地质和化探角度看, 该矿体东西两端还有延展的可能。
3.5 号号铜矿矿化体
通过初步地表工作, 已发现大小铜 (银) 矿化体7处, 一般呈条带状, 走向与地层一致。按产出地质部位可分为两带:北带产在灰绿色、紫红色玄武安山岩中, 矿化强烈, 矿带长1.5 km, 宽50 m;南带产在灰色、浅黄色硅化凝灰质粉砂岩中, 硅化和黄铁矿化强烈, 褪色现象明显, 地表矿化不强烈, 延伸较长, 矿带长约7.5 km, 宽约50 m。这两类矿化体的典型代表为Ⅴ号和Ⅰ号矿体。
⑴ Ⅴ号铜 (银) 矿体
产于强烈蚀变的灰绿色玄武安山岩中, 呈条带状, 走向近东西, 经地表刻线取样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