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戏曲故事的传承与创新玲珑精致的戏曲木雕
中国的木雕艺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在浙江省余姚河文化的7000多年前,有木雕鱼。唐宋以来, 木雕多用于殿堂楼阁、庙宇的建筑装饰, 许多保存至今的木雕佛像, 造型凝练、刀法熟练流畅、线条清晰明快, 是中国古代木雕艺术品中的杰作。明清时期是其发展的灿烂阶段, 木雕作品广泛应用在建筑、家具、室内陈设等方面, 题材多为生活风俗、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戏曲故事等, 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同时也反映出时代风尚, 深受当时社会欢迎。
中国戏曲起源很早, 在上古原始社会的歌舞中已经萌芽。经过汉、唐的发展, 直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形态。王国维说:“戏曲者, 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明清也是戏曲发展的繁盛时期, 戏曲影响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在没有电的时代, 欣赏戏曲是人们娱乐消遣的主要方式之一。戏曲有着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出神入化的表演形式、美轮美奂的人物造型、潇洒飘逸的服装行头。戏曲艺术无尽的魅力, 也给雕刻家们提供了充分展示技术和再创作的空间。雕刻家们用他们巧夺天工的手, 把戏曲故事雕刻在木板上, 或镶嵌在古宅大院的亭台楼阁上, 或装饰在达官贵人的花园长廊上, 或榫接在戏台会馆的楼沿护栏上, 或摆放在宫殿庙宇的祭台上, 林林总总, 繁花似锦, 给人以美的享受, 让人百看不厌。
福建博物院收藏许多精美的以戏曲故事为题材的古代木雕。其中, 金漆木雕玲珑剔透、精美绝伦、引人注目。所谓金漆木雕, 就是在雕刻完成的作品上贴一层金箔, 使作品金光璀璨, 更加华美富贵。金漆木雕最早也运用在佛像、神像雕刻上, 传入民间后, 被大量运用到建筑、家具、婚丧喜庆的器具等方面。主要表现形式有浮雕、圆雕、透雕三大类, 题材十分广泛, 其中表现最多的就是戏曲人物故事。
下面介绍一组福建博物院馆藏的以戏曲故事为题材的金漆木雕作品:
清“西厢记”木雕 (图一) 。作品表现的是戏曲《西厢记》中崔莺莺与张生邂逅的场景。“画面”中共有四个人物:崔莺莺、红娘、张生和方丈。崔莺莺与红娘到殿外玩耍, 碰巧遇到书生张生, 张生见到莺莺容貌俊俏, 萌发了爱慕之情, 赞叹道:“十年不识君王面, 始信婵娟解误人。”为能多见上几面, 便与寺中方丈借宿, 于是住进西厢房。从视觉形象上来看, 它就像定格于电视屏幕上的一幅戏曲画面。作品采用浮雕工艺, 将要表现的图案形象凸起, 使雕刻的题材更有立体感。浮雕古称剔雕, 民间俗称“铲花”, 属采地雕法, 是木雕工艺中普遍使用的一种雕法。浮雕工艺根据图案的内容需求, 在板材上逐层铲凿, 形成凹凸画面。该木雕在构图上, 吸收了中国绘画散点透视的传统技法, 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和题材内容的需要, 把不同时间、空间的人物组合在同一画面上, 并运用删枝叶存主干的手法, 着重突出主要人物。它将崔莺莺的端庄艳丽、含情脉脉, 张生的痴情, 红娘的聪明、伶俐、大方表现得淋漓尽致。人物雕刻形态逼真, 面部表情丰富, 衣纹柔软, 有风吹水面起波纹之感。作品采用开光的形式框定“画面”, 并以红漆为底板, 在凸起的图案上涂金漆, 使之彼此衬托, 相映成趣, 更显得光彩夺目。在“画面”中以写实的手法添加了寺院中的书房、大树、回廊、台阶等背景, 使画面内容更丰富、层次更分明, 更有生活气息。整件作品构图古拙典雅、雕刻细腻精致, 场面活泼且具诗情画意, 令人着迷。
《西厢记》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戏剧名著, 创作于元代, 被喻为古典戏曲中的“花间美人”, 是高度融合了诗词意境美、语言美的“诗式戏曲”。早年民间一些床、橱等家具往往刻有《西厢记》的故事情节, 现在成为一些博物馆和民间收藏机构竞相收藏的木雕作品。
清“墙头马上”木雕 (图二) 。作品表现的是元代杂剧《墙头马上》中, 李千金与裴少俊一见钟情的场面。“画面”中裴少俊带着家童张千替父亲去洛阳买花, 途经洛阳总管李世杰的后花园, 看见他的女儿李千金和丫环正立于墙头往外窥视, 裴少俊骑在马上, 以诗相挑, 李千金见少俊风度翩翩, 也十分爱慕, 便还诗一首, 其中“莫负今夜后园约”, 即约少俊深夜来后园幽会。艺人抓住主题和要表现的内容, 采用浮雕与透雕、镂空雕并用的手法, 加强深度空间感, 分成主次和上下, 以“S”形的构图形式, 依次联系起来, 构成丰满的多层次的艺术画面, 使之成为有机的整体。整件作品采用夸张的表现手法, 人物身长只有五个头位, 景小于人, 树叶花朵比人的脸部还大等特点, 使作品富有装饰性, 更趋向于图案化。虽然不合乎解剖和透视的原理, 但由于符合人们仰视观赏和构图上的需要, 取得了良好的装饰效果。
“妾弄青梅凭短墙, 君骑白马傍垂杨。墙头马上遥相顾, 一见知君即断肠。”《墙头马上》的剧名就是根据这首白居易的新乐府《井底引银瓶》的诗意改编而成, 它与《西厢记》、《拜月亭》
                 原创力文档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