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docxVIP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解释诗句重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4. 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诗;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教学难点】 培养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集体背诵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请同学们说一说秋天给人的感受。(生答,师总结:悲凉、忧愁。)是的,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悲秋的传统,大多数诗人每逢秋天便要慨叹寂寥和凄凉,但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却一反前人低沉哀怨的笔调,抒写了一种对秋天的全新的体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秋词》,去领略一番不一样的秋的境界。 二、任务导学,品鉴赏析 任务一 知人论世,体会情感 1.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 2.尝试诵读 请根据刚才的作者简介,自读文本,理解停顿,揣摩情感,尝试诵读《秋词》。请小组之间相互展示,完善,班级推荐展示。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学生释疑,扫清词语障碍。 交流点拨: 春朝(zhāo):春日,春天,与“秋日”相对应。 引:引发。 3.巩固收获,再次诵读 任务二 精读品味,品鉴赏析 1.小组研讨思考:诗人表现“秋日胜春朝”,不写秋天如何秋高气爽,秋色如何迷人,而写万里晴空孤单的一鹤排云冲霄的景象,这与“悲寂寥”有何根本的不同? 交流点拨:万里晴空展现出一幅开阔景象,更显出“一鹤”矫健凌厉、奋发向上的气势。显然,这只鹤是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使人精神为之抖擞。这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便引诗情到碧霄”。 体会“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意蕴,古人云: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就会奋斗不息,便不会感到寂寥。“一鹤排云上”所体现的奋斗之志与诗人的情志已融为一体,画意与诗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让人觉得其诗情好像与鹤一起直冲云霄。此可谓诗情画意的完美结合。 明确:古诗中的意象,“鹤”,作者托物言志,借“鹤”的意象来表明自己才情与志气,豪情与壮志。 2.在品鉴赏析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再次诵读,再次班级展示,评出吟诗达人。 任务三 仿照《秋词》,自学《夜雨寄北》 同学们,我们常说,优秀的人才善于举一反三,同学们能否以刚才我们学习秋词的经历为范,小组合作,自学《夜雨寄北》呢?期待同学们的精彩表现。 播放一段背景音乐《相思》引入自学情境。 提出自学要求: 1、结合注释,诵读诗文,初步理解诗文的含义。 2、小组之内讨论学习感受。 3、汇总提炼学习所得,反馈于诵读。 交流点拨: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①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北。 ②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③却话:重头谈起。 任务四:设疑探讨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阅读收获,谈谈你的阅读理解。 交流点拨: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任务五:精读品味,品鉴赏析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对话体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4****3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