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科病证:旋耳疮的诊疗.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耳科病证:旋耳疮的诊疗 旋耳疮,即疮旋绕耳周而发之意,又称月食疮。本病多因风热湿邪侵袭,或血燥生风所致,是以耳廓及其周围皮肤弥漫红肿,瘙痒,水泡糜烂流水,灼热肿痛,或皮肤粗糙、皲裂、痒痛等为主要表现的耳病。本病有急性、慢性之分。急性者多见于婴幼儿,夏季多发,因其黄水淋漓,浸淫成疮,故又名浸淫疮、黄水疮。本病好发于耳后折缝及耳廓凹面,可波及耳周围皮肤和外耳道。相当于西医外耳湿疹。 [历史沿革]有关本病的最早记载见于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月食疮生于两耳,及鼻面间,并下部诸孔窍侧,侵食乃至筋骨。月初则疮盛,月末则疮衰,以其随月生,因名之为月食疮也。”可见当时已认识到旋耳疮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特点。 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第六十五、九十、九十一卷中,收录了治月蚀疮、浸淫疮外用方35个。可见宋以前对本病的治疗,已有较丰富的经验。 明代,对本病病因病理及病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较详细的载录。如朱《普济方》卷二百七十四有“面上耳边生浸淫疮,有黄水出,久不愈”的记载,第二百七十六卷中又说:“夫月蚀多小儿有之。盖由嗜甘肥,荣卫不清,风热毒热之气,蕴蓄脏腑。”该书记载了内服与外用方多首,表明临床治疗已由以往的单纯外治发展到了内外治并举的阶段。申斗垣《外科启玄》卷八称本病为月蚀疳,指出:“耳边有疳能蚀者,名曰月蚀疳。乃足阳明胃经、少阳胆经湿热”;陈实功《外科正宗》卷四则有黄水疮之称,认为“黄水疮于头面、耳项忽生黄色、破流脂水,顷刻沿开,多生痛痒。” 清·祁坤《外科大成》卷四称本病为耳镞疮,指出:“耳镞者生耳后缝间,延及上下,如刀裂之状,随月之盈虚,故名月蚀疮。宜川粉散搽之。”随后,《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将本病定名为旋耳疮。 综上所述,古代对旋耳疮论述以急症者为多。病因方面主要认为与风热湿邪和嗜食肥甘有关。明清以后,对旋耳疮病状已有较细致的描述,治疗上亦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内服、外治相结合等方法。 【病因病理】 旋耳疮急症多为肝脾郁热,风热湿邪侵袭;慢症多为脾虚血少,生风化燥。 1.风热湿邪犯耳:辛辣炙煿厚味太过、小儿服食乳制品,脾胃湿热内蕴,或肝胆郁热内盛,熏蒸耳窍;泪水、汗水、脓耳之脓液浸渍,附近黄水疮漫延,风热湿邪犯耳;接触某些药物或刺激物,引动肝脾郁热上攻,内外风热湿邪困扰于耳,发为本病。如《千金月令》说:“小儿患耳出脓,耳外成疮污。”《外科正宗》卷四说:“黄水疮……此因日晒风吹,暴感湿热,或因内餐湿热之物,风动火生者有之。” 2.血燥耳窍失养:旋耳疮失治,邪毒久滞,外损肌肤,内耗阴血;脾胃素虚,气血生化不足,以致血虚生风化燥,耳窍肌肤失于濡养,发为旋耳疮慢症。 【临床表现】 一、旋耳疮急症(急性湿疹) [病史]有外耳道流脓病史、家族过敏病史、接触某种物质、其他过敏性疾病史。 [病程]急性起病,病程2~3周,可反复发作. [表现]外耳道口、耳廓及周围皮肤潮红肿胀,灼热痒痛,出现多数粟粒样丘疹,并形成小水疱或脓疱,破裂后形成有浆液或脓液渗出的糜烂面,干后结痂.若继发感染则有轻度发热等全身症状,皮损部红肿及疼痛加重,耳后臖核肿痛。 二、旋耳疮慢症(慢性湿疹) [病程]病程较长,皮损与症状时轻时重. [表现]外耳道口周围或耳后沟皮肤粗糙,红斑、浸润,结痂、鳞屑,或裂隙、糜烂,并有瘙痒、不适感。 【辨证论治】 一、风热湿邪犯耳证 [主证]耳廓或耳周处皮肤奇痒、灼热、红肿痛、小水泡或糜烂,甚则疮面黄水淋漓,或结干痂。伴纳呆,咽干,尿黄,大便不调,舌质稍红,边有齿痕,苔薄腻微黄,脉数等湿热内困之症。见于小儿者症状较重,可有发热,烦躁,睡眠不安等症。 [证候分析]风热湿邪困扰于耳,风性善动,风盛则奇痒难忍;热盛则气血壅滞,致患处红、灼热肿痛;湿浊热毒搏结于肌肤,则起水泡,水泡溃破,湿热浊邪外溢,故黄水淋漓;水干湿敛,则结成黄痂皮。小儿脏腑娇嫩,易虚易实,故病情较重;热胜则发热,热扰心神则烦躁,睡眠不安。 [治法]清热利湿,祛风止痒。 [方药]除湿汤。用于湿热并重者。方中黄芩、黄连、木通、车前子、茯苓、滑石清热利湿;荆芥、防风、连翘祛风止痒;陈皮、枳壳健脾;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风邪偏重者,可用消风散加减。方中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祛风止痒;苍术、苦参、木通理湿;石膏、知母清热泻火;生地凉血清营;当归、胡麻仁养血润燥。若湿邪偏重者,可用萆薢渗湿汤加减。方中萆薢、薏苡仁、滑石、通草、泽泻、赤茯苓利水渗湿;黄柏清热燥湿,丹皮清热凉血。证属肝胆湿热者,宜用龙胆泻肝汤,可加黄柏、苦参以清热燥湿。奇痒难忍,或入夜痒甚者,加白蒺藜、防风以祛风止痒。 二、血燥耳窍失养证 [主证]病程长,症状反复难愈。耳部患处瘙痒,皮肤粗糙、增厚、皲裂,或表面有鳞屑,病损位于耳道者,可见耳道狭窄。全身或见面色萎黄,倦怠乏力,

文档评论(0)

hyh251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中级外科护理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7月06日上传了中级外科护理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