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金凤汉发现凤汉小体的初步研究.docxVIP

朝鲜金凤汉发现凤汉小体的初步研究.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朝鲜金凤汉发现凤汉小体的初步研究 中医和针灸按摩起源于中国。经络理论是中医解释人体生理、病理机制和临床症状的重要理论。但我国几十年来的研究均未找到独立于神经、血管和淋巴之外的经络系统。1961年, 朝鲜金凤汉发现机体内存在有经络的实体结构, 穴位内存在“凤汉小体”, 血管内存在有“凤汉管”。我国对朝鲜的重大科学发现非常重视, 1963年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以数版篇幅全文刊载了金凤汉“关于经络系统”的学术论文。随后, 我国由一流生理学、组织学和病理生理学的专家组成考察团, 赴朝到金凤汉研究室参观学习, 回国后由中年科技人员, 在北京、上海、沈阳和长春等地分别成立了研究小组。全国各研究组按金凤汉的方法以及能想到的各种方法进行了研究和观察, 但均未找到令人信服的经络实体结构。后因种种原因, 此项研究不了了之。 不想沉寂40年后, 金凤汉经络实体的研究又被重新提起, 并有新的研究证明它的存在。韩国苏光燮认为“金凤汉的经络系统”是半透明纤细的, 因而用肉眼和手术显微镜难以看到。2002年他们的研究小组用生物影像学和生物标记等新技术, 找到了“金凤汉的经络系统”。旅日学者李强甚至建议:在以后出版的经络书中, 必须给金凤汉平反。但他们的研究结果与金凤汉的研究内容是否一致尚不得知, 因为金凤汉发现的“凤汉小体”和“凤汉管”并不纤细, 而且他当时也未应用什么特殊先进的技术。 遗憾的是, 我国验证工作的详细资料未公诸于世, 只得任凭他人评说。当年的老科学家早已仙逝, 当时的中年人现都已届耄耋之年, 有些人也已远行。我辈尚存者有责任把记忆中的资料记述出来, 否则我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 历时3年多的研究岂不白白浪费!为此, 笔者愿以负责的态度, 把当年亲自进行的验证工作所得的结果, 以及自己所知道的有关情况尽量详细地回忆记述出来, 供有关部门和研究工作者参考。 当时吉林医科大学 (白求恩医科大学) 从生理、生化、解剖、组织和病理等科室抽调了6人, 建立形态和机能两个研究组, 从1963年到1966年进行的验证工作如下。 形态组4人 (石世庆、代桂林、李博和许以侣) , 每日按金凤汉的方法, 在解剖镜观察下, 用镊子小心拔去家兔后肢根部内侧或“足三里”处兔毛, 寻找约 1 mm 大小的“凤汉小体”;还在兔、小牛, 甚至刚死亡人的足三里部取皮肤, 做连续切片, 均未找到“凤汉小体”。后来, 北京医学院李肇特教授和沈阳医学院的杨枫教授在幼兔的肚脐内找到与“凤汉小体”类似的结构, 为内含嗜铬组织、外包有平滑肌的小体。但家兔长到成年以后此小体消失, 证明此乃脐带退化的组织结构。 从家兔“足三里”部位取出皮块, 固定于盛台氏液的湿室内, 即一长、宽、高各约5~6 cm 的有机玻璃盒, 置于37 ℃ 恒温水浴内保温, 以针灸针做为电极, 与导线焊接连至阴极线示波器。当两根针灸针电极插入皮块内时, 在示波器上可记录到波形、速度都与 “凤汉小体”电位一致的电波。但经我们进一步分析, “小体电位”与两个电极插入台氏液中的深度有关:如两针灸针电极在台氏液内处在同一深度则电位消失;如一个电极仅不锈钢针部分插入台氏液中, 而另一电极插入液面较深在银丝 (缠绕针灸针柄) 或铜线水平, 则“小体电位”出现, 即使将皮块取出, 电位的波动仍然存在。因此可以证明, 此“小体电位”并非生物电, 而是不同金属间的电位差所造成的。这项研究的结果明确一致。 随着灌流放血, 家兔的血液逐步被灌流液体所取代, 流出的血液逐渐变淡, 最后完全变成白色的灌流液, 家兔因失血而死亡。此时切开胸腔和腹腔, 暴露出心脏和主动脉, 小心剪开胸主动脉、腹主动脉及其动脉分支, 在胸主动脉可看到一白色索状物, 通常可延续到腹主动脉。笔者曾持此物到北京向赴朝的教授请教, 回答与他亲眼所见到的“凤汉小管”一致。因此我们成功地重复出金凤汉的血管内“凤汉管”。但我们进一步的实验证明, 如在灌流液中加入促进血液凝固的肾上腺素, 则所形成的索状物, 不仅存在于胸主动脉内, 而且也可连续出现在腹主动脉及其分支动脉中, 逐渐变细而于远端消失;若在灌流液中加抗血凝的药物肝素, 则灌流后动物血管中此索状物不再出现, 屡试不爽。表明金凤汉所发现的血管内“凤汉管”可能是与血液凝固有关的纤维蛋白束。那么什么样的先进技术能标记或染出一个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并不存在的结构呢?我们进一步对此索状物进行染色, 有时能观察到零散的上皮细胞, 这可能是用镊子夹取时, 碰到血管壁带到索状物上去的, 但并未看到上皮细胞连续构成的管状结构。 如给动物静脉注入蓝色染料 (似为台盼蓝) , 则能清楚见到蓝色的细流在血管中间流动, 更似细管。经模拟实验证明其并非真正的管状结构, 而是液体在管道中流动时的轴流现象, 即液体靠近管壁侧由于摩擦阻力大流速减慢, 而

文档评论(0)

xlwky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