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docx

高中历史教学: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潜心研究中外历史纲要(上)教案追求卓越 PAGE 2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程标准】 1.认识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义和团运动),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3.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 【教材分析】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运动,宣传维新思想,从社会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开展革新;反洋教斗争中兴起的义和团运动展现了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反抗侵略的抗争精神。维新变法的失败,表明改良道路的受挫;义和团失败后,八国联军侵华将中国推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此后,以推翻清政府为目标的革命思想逐渐成为社会主流。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认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中国人民肩负的反侵略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客观辩证评价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 2.时空观念:结合教材和课件等,掌握1898年成变法运动,190年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高湖,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的特定时空环境。 3.史料实证:运用教材相关文献史料,研思戊成变法的影响,义和团“扶清灭洋”的ロ号,《辛丑条约》的严重后果。 4.历史解释:运用历史材料和历史表述,认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的表现和《辛丑条约》签订的影响。 5.家国情怀:认识义和团运动反对列强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和影响。 【教学难点】《辛丑条约》的内容与危害;义和团运动的救亡意义与局限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主题】 危机与救亡——19世纪末中国的抗争。 【教学过程】 一、变法风云——戊戌维新运动(上层的改良) 【课堂探究一】阅读下列材料,简要归纳戊戌维新运动发生的原因。 (阅读材料——思考问题——讨论交流——展示反馈) 《新学伪经考》认为东汉以来独尊为儒学正宗的古文经,不过是刘歆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新学”,湮没了孔子学说的微言大义。《孔子改制考》遵奉孔子为托古改制的改革家。这两部书从根本上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宣传了维新变法的合理性。甲午中日战争前30年,民族资本的总额只有680万元,而甲午中日战争后3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就增加了一倍多。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表现为商办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而且还表现出由沿海向内地的扩展。材料一 《新学伪经考》认为东汉以来独尊为儒学正宗的古文经,不过是刘歆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新学”,湮没了孔子学说的微言大义。《孔子改制考》遵奉孔子为托古改制的改革家。这两部书从根本上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宣传了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甲午中日战争前30年,民族资本的总额只有680万元,而甲午中日战争后3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就增加了一倍多。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表现为商办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而且还表现出由沿海向内地的扩展。 1.背景: (1)民族危机: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剧。 (2)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逐渐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维新思想传播奠定了理论基础。 材料四 《新学伪经考》认为东汉以来独尊为儒学正宗的古文经,不过是刘歆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新学”,湮没了孔子学说的微言大义。《孔子改制考》遵奉孔子为托古改制的改革家。这两部书从根本上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宣传了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思考: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特点:托古改制,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思想。 原因:封建势力强大,儒家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借助孔子可以减少改革阻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 2.过程 (1)拉开序幕:1895年公车上书。 (2)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3)失败:1898年9月21日,戊戌政变。 “明定国是”诏书明确宣示 材料五 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清德宗实录》 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维新有怎样的局限性。 未能突破传统“中体西用”束缚,强调传统“义理之学”为根本,接受“西学”中的“切于时务者”;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坚强的政治组织;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材料六 改革之初,康有为们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是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K12教育资源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2月03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