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祁阳市第一中学 陈美美
[课标要求]:
1.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斗争性质和意义。
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共为1课。阐述了鸦片战争后的数十年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逐步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严重局面。对此,国内的不同阶层在不同时期展开了一系列救亡图存运动。本课主要介绍了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剧,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一场旨在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1900年,义和团运动高涨,八国联军趁机侵略中国,清政府被迫与之签订条约,中国的民族危机全面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对内改良与农民阶级的对外斗争最终均以失败告终,随之面临民族危机的的全面加深,指示国人这两种方式均不能挽救中国,为后面革命方式的转变作了重要铺垫作用。
学情分析
祁阳市第一中学属于市重点中学。作为高一新生,学习热情比较高,思维活跃。学生的学习氛围好,历史基础比较好。学生经过初中八年级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对晚清时期民族危机的加深与救亡图存历史的学习有一定的认识,但接触的是一些比较浅层的历史知识,对其深层次的背景理解较少。加之本课内容繁多,对高一新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处理教材时,对于教材中一些比较难的的内容(戊戌变法爆发的背景与失败原因、义和团运动的辨证评价),采用通过材料分析的方式将知识“浅化”,便于学生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
理解戊戌维新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性质与意义;
探讨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局所做的努力与局限性。
【过程与方法、能力目标】
通过阅读和分析梁启超《戊戌政变记》内容中的截取材料,培养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内容中的截取材料开展分组讨论,掌握讨论的程序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戊戌维新运动与义和团运动,体会晚晴资产阶级改良派与农民阶级激进派在挽救民族危及中所做的努力。
重点与难点
重点: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的签订
难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义和团运动的辨证评价
课时:一课时。
课程资源: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的评价片段;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片段。
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体:谈话法,讨论法,史料研习法;教材、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一)朝堂之上——行“变法”
1.背景
2.序幕
3.内容
4.结果
过渡1
(二)草莽之中——号“灭洋”
过渡2
(三)国门之外——入“虎狼”
1.过程
2.结果
3.影响
三、课堂小结
幻灯片展示梁启超先生一句“唤醒吾国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与甲午中日战争。那么老师想问一下同学们:为什么梁启超先生疾呼“唤醒吾国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甲午一役后中国划入了两半社会的深渊。那么之后又掀起了哪些自救运动?其结果成功了吗?所以这节课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教师分别展示《时局图》《马关条约》图片、大生纱厂照片、《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书影,引导学生分析戊戌变法产生的背景。
学生通过思考后得出变法产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
教师向学生展示《孔子改制考》中的原文,向学生提出思考问题:讨论“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为何要‘托古改制’?”
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思考得出直接与根本两个层次的答案。
教师讲授“公车上书”的相关经过及影响,着重展示梁启超《戊戌政变记》与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两则史料的对比,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史料的差异记载那个更可信?”
学生分析史料的不同性质、各自的特点及其可信度,回答教师问题。
教师利用PPT展示百日维新不同领域的改革措施,及“戊戌政变”的结局。利用教材103页学思之窗材料《明定国是诏》与《戊戌六君子遗集》引导学生思考:“导致变法失败原因是什么?”
学生逐句分析史料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得出导致变法失败的多重原因,并从中分辨出根本原因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力量弱小,资产阶级改良派具有自身的软弱性、妥协性。
利用庄士敦《紫禁城的黄昏》选段进行戊戌变法与义和团运动之间的顺畅过渡。
教师展示《义和团揭帖(节选)》内容,带领学生逐句细致分析,从这一则史料中分析出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口号、进步性与局限等多方面的内容,初步引导学生对其做出评价,并引用陈旭麓先生的评价进行情感升华。
教师展示《义和团运动形势图》,指导学生阅读总结教材103页“义和团运动”子目内容,总结出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形势。并利用地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高中历史教学课件:第10课《鸦片战争》课件.ppt
- 高中历史教学课件:第9课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ppt
- 高中历史教学课件: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ppt
- 高中历史教学课件:第9课两宋的政治与军事.ppt
- 高中历史教学课件: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件.ppt
- 高中历史教学课件: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ppt
- 高中历史教学课件:第9课·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ppt
- 高中历史教学课件:第9课·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ppt
- 高中历史教学课件: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1).ppt
- 高中历史教学课件: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ppt
- 高中历史教学: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教学设计.docx
- 高中历史教学: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docx
- 高中历史教学: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docx
- 高中历史教学: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会主义实践.docx
- 高中历史教学: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学设计 .docx
- 高中历史教学: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教学设计.docx
- 高中历史教学: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设计.docx
- 高中历史教学课件:第3课宋明理学.pptx
- 高中历史教学课件: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12课.pptx
- 高中历史教学课件:第2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