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法律与教化 第三单元 ? ? 劝诫图说 明代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标要求】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与法治关系的讨论。 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时空定位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君王及奴隶主可以随意残害奴隶 春秋战国 西周 时期 夏商 时期 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礼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 德治与法治之争 “铸刑书”——成文法 背景: 王室衰微 大国争霸 礼崩乐坏 “百家争鸣” 法治传统 《九刑》 《禹刑》 《汤刑》 1、历程: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2、春秋战国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左传·昭公六年》记载“三月,郑人铸刑书”。 最早成文法 三月,郑人铸刑书。叔向使诒子产书,曰:始吾有虞于子,今泽已矣!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 ——《左传·昭公六年》 德治与法治之争在思想界体现为儒家与法家之争 儒 家 代表 主 张 孔子 “为政以德”;爱护民力 孟子 仁政; 轻刑薄赋 法 家 代表 主 张 商鞅 颁布法令 韩非 君主“法、术、势” 守法奉令;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重德治 重教化 重民生 重法治 重赏罚 重君威 材料一: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 材料二:秦王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韩非子)与之游,死不恨矣!” ——均摘编自《史记》 时代的需求与选择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秦汉时期 (1)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 (2)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 (3)秦汉朝廷还颁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云梦睡虎地秦简 ◎江陵张家山汉简 材料: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汉书·元帝纪》 指导思想:外儒内法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魏晋时期 材料一:古代礼律关系密切,而司马氏以东汉末年之儒学大族创建晋室,统治中国,其所制定之刑律尤为儒家化,既为南朝历代所因袭,北魏改律,复采用之,辗转嬗蜕,经由(北)齐隋,以至于唐,实为华夏刑律不祧之正统。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材料二: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 特点——律令儒家化 原则——量刑伦理化 目的——维护三纲五常 【对点精练】 1、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732年 唐高宗时期 唐太宗时期 《唐律疏议》 《大唐开元礼》 《贞观律》 2.唐朝时期 礼法结合,重家训,重教化 中华法系 确立的标志 封建礼仪集大成 【对点精练】 2、唐高宗曾命人对《永徽律》的律文逐条逐句进行注解,撰成《唐律疏议》,《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可见《唐律疏议》强调 A.“天人感应” B.法律与道德教化相结合 C.“三教合一” D.天理与道德相联系 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方式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法律 以 为蓝本《宋刑统》《天圣令》 援引唐律 以 为蓝本《大明律》; 《问刑条例》开创了 的体例 沿袭《大明律》,制定《大清律例》 教化 理学建立统治地位,授徒、讲学、家训、读物等;开创乡约。 乡约宣讲“六谕”,以《大明律》解释六谕 乡约延续明朝模式,宣讲康熙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常引《大清律例》 唐律 唐律 律例合编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12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