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村出土银像的族属及相关问题.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金村出土银像的族属及相关问题 20世纪20年代末,著名的洛阳金村古墓被挖掘。从地望上看,这群墓葬不应属于列国,而应属于周。李学勤先生最近指出:“金村墓葬群不是秦墓、韩墓,也不是东周君墓,而是周朝的墓葬,可能包括周王及其附葬臣属。”①1此说是正确的。由于墓群中可能埋葬着当时虽渐趋式微,但仍拥有天子名号的周王,所以出土物异常精美,在考古学以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不过由于不是科学发掘,没有留下准确的记录,加以出土物大都流散国外,因而给研究工作带来不少困难。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研讨,情况不断廓清,认识逐渐深入;可是也还存在着不少疑窦。比如这里出土的一件银着衣人像的族属,就仍然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据说,金村出土的银人像共有两件。一件是裸体男像,已流入美国,兹不涉及。另一件着衣男像,已流入日本,且被指定为“重要美术品”。这件银像高约9厘米,两臂下垂,两手半握,但从握姿观察,其中原未持物。银像科头露髻,身着仅抵膝部的半长衣,窄裤,跣足(图一)。梅原末治在《洛阳金村古墓聚英》一书中,认为此像所表现的是一个“胡人”。容庚先生在《海外吉金图录》一书中,也认为它“令人想象为胡人之小像。”由于这两位学者在学术界的影响很大,所以这种虽未经充分论证的见解,却被不少著作视为成说援引。但循名责实,这一说法却难以成立。 东汉以前,所谓胡,主要指匈奴。《考工记》:“胡无弓车”,郑玄注:“今匈奴。”匈奴人亦自称为胡,狐鹿姑单于遗汉书云:“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②2战国时,它已是华夏各国的近邻。《史记·匈奴列传》说:“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于匈奴。”如果在东周王室的墓葬中出现了匈奴人的银像,当然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史料。但根据此像的发式、面型、服装,以及从其跣足所反映出的礼俗等方面考察,它代表的不是胡人,而是华夏人。 先看发式,银像在脑后绾髻。髻的位置与形状和始皇陵侧马厩坑中出土的圉人俑及满城1号西汉墓出土的石俑基本相同(图二,1、2)③3。证明银像的发式属于华夏族类型。匈奴族的发式不是这样的。《汉书·李陵传》云:“卫律持牛酒劳汉使,博饮,两人皆胡服椎结。……(陵)熟视而自循其发曰:‘吾已胡服矣。’”可见匈奴族的发式是椎髻。椎髻一词曾被长期使用,在不同的时代中所指各异④4。汉代的椎髻应如《汉书·西南夷传》颜师古注所说:“为髻如椎之形也。”同书《陆贾传》颜注:“椎髻者,一撮之髻,其形如椎。”又《后汉书·度尚传》李贤注:“椎,独髻也。”椎、锤字通。汉代纬书《尚书帝命验》注:“椎,读曰锤。”可见这是一种单个的,象一把锤子一样拖在脑后的小髻。汉代妇女也绾这种髻。《后汉书·梁鸿传》云:“梁鸿妻为椎髻,着布衣,操作而前。”汉墓所出女俑绾这种髻的例子极多(图三,2)。而匈奴发式如西安沣西客省庄104号墓所出角抵纹铜带上的人物所绾者(图三,1)⑤5,亦与之相近,和文献记载也正相符合。但《淮南子·齐俗训》说:“胡貉匈奴之国,纵体拖发,箕踞反言。”似乎与椎髻的记载相矛盾。其实,这是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之故。就髻形而言,是为椎髻;就在脑后拖垂而言,是为拖发。说的本是一回事。 银像除脑后之髻外,额前、两鬓及耳后皆有成绺的头发下垂。额前那一绺恰与眉齐,应即所谓。《说文·髟部》:“,发至眉也。”鬓旁的两绺,该是两髦。《诗·鄘风·柏舟》:“髧彼两髦。”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五引《说文》:“髦,发也,发中豪者也。”《释名·释形体》:“髦,冒也,覆冒头颈也。”左右有两绺豪发披拂,古人以为可以使像貌显得英俊。所以《尔雅·释言》、《诗·小雅·甫田》及《大雅·棫朴》毛传、《仪礼·士冠礼》郑注,皆云:“髦,俊也。”这种发式在东周时已经流行。河南光山春秋早期黄君孟墓2号椁中所出玉雕人头(图四,1)⑥6,在脑后相当秦圉人俑绾髻的位置上亦有一髻,表明他属华夏族。他的额顶又有突起物,左右两角下垂,但不象金村银像垂得那样低。证以同墓1号椁中所出人首玉饰(图四,2),此突起物也代表两绺豪发,所以也是两髦。至西汉,如咸阳安陵11号陪葬墓之从葬沟中出土的彩绘陶俑⑦7,将额上的头发左右分开,梳掠向后,掩于弁下,还可以看出从两髦演变过来的痕迹。至东汉,这种发式乃全然过时了。所以郑玄注《礼记·内则》时,只说髦“象幼时鬌,其制未闻也。”在注《仪礼·既夕礼》时,他也说:“儿生三月,鬋以为鬌。……长大犹为饰存之,谓之髦。……髦之形象未闻。”根据金村此像,可以约略窥知它的形状。但这与匈奴的发式,却并没有共同之点。 再看面型。银像的面型属于黄种人,更具体地说,它和秦陵兵马俑中一些人物的像貌颇相近似。因此,至少根据面型得不出此像并不属于华夏族的结论来。相反,匈奴族的人种归属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主突厥族说与主蒙古族说的两派意见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在我国古文献中,匈奴族的面貌有时被描写得很象是白种人。如羯胡是南匈奴的后裔,《魏书·

文档评论(0)

xcwwwww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