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三元里的旧村改造.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广州三元里的旧村改造 晚上下雨。广州三元里村的胡同在坍塌的路上,“握手楼”只有少量的光线。一家小型餐馆的工人洗劫了麦田。纵横的电线、不太明亮的小广告灯箱、坑洼的地面、若干不显眼的门牌, 在这座有着七百年村史的地方, 几乎没留下多少提示, 可以勾起那段有血有肉的抗英记忆…… 元里村村改造的全面启动 170年前的一天, 英军进逼广州城, 三元里乡民齐聚于三元古庙前誓师抗英。之后, 番禺、南海的义勇也赶来助战, 达10多万人, 重重地挫败了英军。这就是发生在1841年5月的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也是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武装反侵略斗争。 当年三元里人民誓师抗英的三元古庙旧址, 建于明末清初, 有着青砖围墙, 是一座道教庙宇, 解放后辟为“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陈列馆”, 馆名由郭沫若亲笔题写。 现在的抗英大街, 商铺云集, 人来人往, 近10万的流动人员常年聚集于此, 方言口音混杂, 商业气息浓厚。“街巷狭窄, 空气不好, 经常让人有喘不过来气的感觉。”“衣服就挂在这个窄巷子里, 总晒不到太阳, 挂几天才干, 等干的时候, 衣服都有味道了。”“楼建得那么挤, 万一发生火灾什么的, 逃生都不容易。”……这是现居于此的人们常有的抱怨。 根据2011年5月20日晚的最新统计, 三元里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同意旧村改造的支持率达到80.2%, 已经超过规定的80%。这意味着, 在纪念三元里抗英斗争170周年之际, 三元里村改造将全面启动。 和三元里一样, 广州众多城中村和旧城址都面临着拆迁改造的命运。 城中村的消失 根据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三旧”改造工作的意见》要求, 2020年前, 广州将基本完成138个“城中村”的改造任务。其中琶洲、杨箕、冼村等52个“城中村”将整体拆除重建。也就是说, 几乎是与中国改革开放同时成长起来的广州城中村, 正一步步退出历史舞台。 “上世纪80年代初期, 很多外省的打工仔开始进入村里租房住, 到80年代中后期, 珠三角和潮汕地区的生意人又开始进入, 面孔换了一波又一波。我们家是80年代后期开始建起出租屋租给外来人住的。”三元里70多岁的炎叔讲起这条广州市最早、甚至是全国最早的“城中村”历史, 透露出很多重要的时代特点。 而现在居住于此的一位租户说, 不少原住民早几年就在广州其他地方购房置业, 旧村里面的自建房主要用于出租。为了扩大收益, 他们在有限的土地上不断建房。本村的年轻人很多已不愿意住在这里, 留下来的多是老人和需要照料的孩子。这就是广州众多城中村的发展脉络和现状。 在轰轰烈烈的大拆大建中, 这样的城中村正在消失。2010年, 广州政府宣布将在亚运前夕完成猎德、冼村、林和、杨箕、琶洲、小新塘、棠下 (白云区) 、萧岗、三元里9个城中村的清拆工作。如今, 起源于宋代, 有着900年历史的猎德村已经不复存在;林和村最后坚守的村民也选择了放弃;冼村和杨箕村也是一样实现了拆迁;至于琶洲村, 去年6月只有40%的村民签约同意拆迁, 但整个琶洲村开发分四期, 开发商决定先行进场, 分期拆, 说白了就是先拆了能拆的再说。 这是广州旧城改造有史以来最大的胜利, 而伴随着这场胜利的, 是大量历史遗迹与新旧广州人集体记忆的远去。 地方文化遗迹—我爱你,再见 城中村猎德濒临珠江, 距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南段不足200米。它的命运让人如此揪心, 源于它悠久的历史。 猎德村名极雅。西汉思想家杨雄在其著作《法言义疏·学行》中有“耕道而得道, 猎德而得德”的句子, 村人认为这就是村名的来历。自宋朝起, 猎德就是广州八大镇之一, 猎德涌两岸基本保留了几百年来的水乡格局:街市全用石板垒成;祠堂、神庙、书院、民居临河而立;一座全石桥南北向纵跨猎德涌, 平添几分古韵;街边古树围抱、里巷勾联…… 宗祠是猎德最有特色的文化遗迹。猎德村现存祠堂10座, 建于清朝嘉庆、道光、光绪年间, 它们如珍珠般散落在这1平方公里范围内。这些祠堂中凝聚了岭南古建筑文化的精粹, 木雕、石雕、砖雕等雕刻艺术经数百年而神韵不减。其中万福李公祠的廊下大梁, 整体饰以雕刻, 雕刀深入木头竟达尺许, 形象之生动、造型之大气, 让人叹服。 战争的炮火也在这里打下了烙印。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 (1817年) 的猎德炮台, 在鸦片战争中成为广州东面水路的重要防御工事。鸦片战争时期, 它不断地重复着毁灭、重修, 再毁灭、再重修的磨难;到了黄埔军校时期, 它又成为军校炮兵训练之地。 历史的烟云还未散去, 如今, 随着广州城区的东扩, 曾经盛极一时的猎德码头早已不见, 只有它的名字还出现在公交车站牌上。猎德炮台也是踪影全无, 覆盖它们的是宽阔的马路和碧绿的草地。 与猎德和三元里一样, 广州还有许多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地方正经历着旧城改造之痛。中山四路的骑楼古街已经永

文档评论(0)

134****35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