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与教育使命
龙胜是广西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该地区世代居住着侗族、瑶族、苗族、壮族、汉族和其他民族。其中,侗族人口4,3379人,占全县人口总数的 26.03%;瑶族人口2,7350人,占全县人口总数的16.41%。伴随着时代的进步,民族地区物质生态与文化生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问题与挑战。为此,我们于2006年11月对龙胜侗、瑶民族聚居地区进行了考察,以期在人类学视野下发掘民族教育的相关问题。
一、 民族文化精神的形成
平等乡位于龙胜县西北部,距县城65公里,是龙胜县侗族人口的主要聚居地。对于这里的侗寨,在宋朝时已有文字记载。此外,据龙胜县志记载,乾隆三十二年(1767),平等侗族寨老派人到湖南省靖县请塾师开馆供本寨侗族子弟就读。对于这一史实,当地人的讲述是:乾隆年间本地的侗民在与外界交流特别是与汉族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了学习汉语和文化知识的重要性,所以寨老派人到湖南请塾师到本寨来教书。通过考证该地区出土的石碑,清朝以前的石碑很少有汉文,而乾隆后的石碑汉文逐渐多起来,由此可知,“请塾师”这一历史事件对当地侗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融合具有一定的影响。
鼓楼和风雨桥是侗族的民族建筑物,在平等乡的每个侗寨中都建有鼓楼和风雨桥。鼓楼是宝塔式的木制亭阁,侗款、村规、民约等,一经寨老在鼓楼宣布便具有严格的约束力,侗民们会自觉地遵守。侗家人通过参加在鼓楼举行的各种活动,增强了民族的向心力,促进了民族成员的团结,逐渐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精神和价值体系。平等村侗寨中有13座鼓楼,建造的年代由清代乾隆年间至民国年间。现在的鼓楼里面已没有鼓,主要成为人们聚会交谈的地方,寨里重大的活动,逢年过节群众性的祭祀活动都在这里举行。
风雨桥是一种集桥、廊、亭三者为一体的独具风韵的桥梁建筑。侗族人喜欢依山傍水而居,人们认为只有修筑了风雨桥,才能守住寨子的风水,因此每个寨子至少都要修葺一座风雨桥。平等乡的风雨桥很多,有的寨子还有两座或三座风雨桥,其中平等村的孟滩风雨桥,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距今已有130年的历史。
侗寨的房屋一般是用杉木建造的木楼,多为二至三层,在河边或山坡上的房屋大多为吊角楼。平等村中木楼林立,街道两旁也建立了许多体现现代建筑风格的水泥楼房,现代气息已对古老侗寨的民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侗族的歌舞艺术久富盛名,人称侗乡为“歌的海洋”。“饭养身,歌养心”是一句在侗乡流传甚广的俚语,歌舞对于侗族人来说,是一项很重要的生活内容。侗歌的内容从劝戒从善、讲述侗族历史到反映家庭婚姻等应有尽有。但如今,侗寨中会唱侗歌的人越来越少,会跳侗舞的人更少,尤其是年轻人大部分都不会唱侗歌和跳侗舞。我们通过对当地居民的访谈了解到,有些村庄的治安状况也比以前差多了。
红瑶是瑶族的一支,因妇女外衣花纹图案以粉红色为主而得名。红瑶姑娘有三件宝:长发、银饰和手绣服装。红瑶女子从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习挑花、刺绣和织布。龙胜红瑶历史悠久,根据史书记载和《大公爷》(迁徙歌)以及口头传说,红瑶的族源既有“山越”成分,也有“长沙、武陵、五溪蛮”成分。龙胜县和平乡的大寨村是红瑶聚居地,98%的村民是瑶族。大寨村还是龙脊梯田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2003年通公路以来,这里的旅游业逐渐蓬勃发展起来。寨子里的人纷纷开起了家庭饭店,提供餐饮、住宿、导游等服务。妇女们在村中出售民族刺绣、服饰和手工艺品等。村中的建筑全为依山而建的吊脚木楼,其中“半边楼”是红瑶传统民居建筑。我们发现,只有中老年妇女仍穿本民族服饰,其他人的穿着和汉族人没有差异。
大寨屯中还仍旧立有三块大石碑,第一块刻有日期是清代光绪二十三年(1897),第二块是中华民国六年(1917),另外一块上面没有刻日期。这三大块石碑上面都写着族规和寨规,每条规定都很详细,有关个人的日常行为、族中事务、家事国法等都在其内。寨中的这三大石碑是瑶族石牌制的象征物。为了维护当地的生产生活和社会治安秩序,瑶族群众共同订立规约,并将之镌写在石板上或木板上。这些石碑或木板一般立在村旁路口,以示民众共同遵循。石牌制既是军政组织,又是法律制度,它是一种具有自治自卫性质的地域组织。据史料记载,瑶族居民原来有夜不闭户的生活习惯,因为那时很少有财物被盗窃的情况。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迅速崛起,瑶族社会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石牌制这一社会组织制度已经消亡。
二、 民族文化的认同代际差异的原因分析
文化变迁指文化内容结构的变化,通常表现为新文化的增加和旧文化的改变,亦即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传播或文化自身的创造。社会的不断发展,就是文化不断变迁的过程。由于受到现代经济的冲击,两地民族文化正在发生着深刻变迁。在这一变迁过程中,民族文化大部分都是通过家庭代际相承的方式得以保留下来。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老一辈人都很喜欢将本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传热学第5版课后习题答案(杨世铭-陶文铨)].docx VIP
- 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制度及目录、工作程序.pdf VIP
- 02S404 防水套管国标规范.pdf VIP
- 重型车DPF标定手册.pdf VIP
- 办公租赁合同模板下载(3篇).docx VIP
- GB∕T 39743-2021 滑动轴承 热塑性塑料轴套 尺寸与公差.docx VIP
- 《GB8958-2006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2025版)深度解析.pptx
- JTT 660-2006 -水上加油站安全与防污染技术要求.pdf VIP
- 药品处方集课件.pptx VIP
- 2022-2023学年浙江省9+1高中联盟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英语 试题(学生版+解析版).docx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