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吉林省东丰县西断梁遗址的发掘
东丰县位于吉林省南部,长白山遗址。境内多山地丘陵,东辽河与大柳河分水岭横亘东北部。县内的三条主要河流,大沙河、沙河、梅河皆由西向东注入大柳河。大柳河系第二松花江上游的一条重要支流。
根据东丰县1985年考古调查资料表明。在大沙河、沙河、梅河两岸的漫岗,丘陵上分布着大量的古文化遗存。其中新石器、青铜时代的遗存文化面貌较新,代表着新的文化类型①1。但由于遗物多系地面采集,使得我们对这些遗存的认识尚比较肤浅。因此,为了进一步弄清这一地区新石器、青铜时代考古文化性质、面貌及考古文化编年,我们根据1985年东丰县考古调查所提供的线索,有重点的进行了复查及小规模的试掘工作。经对比研究,选择了西断梁山遗址,于1986、1987年进行了两次发掘。现将发掘的主要收获介绍如下。
一、 区、冲沟、文化研究
西断梁山遗址位于东丰县西南部,地属一面山乡。距东丰县城约37公里。遗址分布在一面山乡政府所在地东北1.5公里处,梅河北岸约五十米处的西断梁山东部漫岗上(图一)。西断梁山地势西高东低。相对高度约50米。其南、北坡比较平缓,西、东坡较陡峭。遗物多分布于南、北坡。遗址的南部(我们将其划分为Ⅰ区)已遭一定程度破坏,地表幼林密集,野草丛生。南坡的东部分布着许多现代墓。由于雨水长期冲刷,南坡中部形成了一条西北-东南向宽约10米,长50米的冲沟。通过调查发现,遗物多分布在冲沟以北,东西长150米,南北约40米的范围内,冲沟以南则鲜有遗物分布。
遗址的北部现已辟为耕地,起伏平缓。遗物多集中在靠近山脊处的东西长约150米,宽约60米的范围内。地表遗物较丰富,尤以石器为多。我们将遗址北部划分二区。
1986年9—10月,我们在Ⅰ区进行了首次发掘。为了避开幼树和现代墓,选择了靠近山脊,堆积较厚处开5×5米探方十个(编号T1—T10)。共发现房址两座,灰坑4个,陶、石器约50件及大量陶器残片。
第二次发掘是在1987年5—6月间,发掘工作主要集中在Ⅱ区。我们在Ⅱ区南部靠近山脊处开5×5米探方8个(编号T11—T18),又在Ⅰ区开5×5米探方2个(编号T19一T20)。此外,为了解遗址东部和冲沟南部的文化层堆积情况,我们又开2×米、3×4米,2×6米探沟各一条(编号T21—T23)。两次发掘总面积为534米2。第二次发掘共发现房址1座,灰坑2个,石器59件。较完整陶器6件,一件玉器及数量众多的陶片。
二、 文化层次性遗迹
遗址地层堆积比较简单。1、Ⅱ区略有区别。现分别介绍如下。
1区地层堆积较薄,除北部靠近山脊处由于有耕土覆盖可分三层外,一般可分二层。现以T4北壁为例简要说明(图二)。
第1层:黑褐土层。质地松软,厚20—25厘米。此层中可见夹砂褐陶系的压划“人”字纹、刻划纹陶器及石斧、石镞等。F2开口于此层下。
第2层:黄褐色土。质地较硬,厚13—35厘米。此层遗物较少,见压印“之”字纹陶片。
第2层下为原生土层,夹杂少量黄土的砾石。
Ⅱ区北部一般可分三层,南部靠近山脊处堆积稍深,多可分四层。现以T11北壁为例说明(图三)。
第1层:耕土层。黑色土,土质松软,含大量植物根系。厚5—15厘米。此层中可见少量刻划纹陶片及现代瓷片。
第2层:黑褐色土,其中含少量黄土。土质较硬。厚25—30厘米。此层中发现压划“人”字纹,压划“八”字纹陶片。F3开口于第二层下。
第3层:黄土层,土质坚硬。厚22—25厘米。仅发现“之”字纹陶片。
第3层下为生土层,掺有黄沙的砾石层。
通过对西断梁山遗址的遗迹、遗物进行对比研究表明:西断梁山遗址包含了两种文化遗存。第一种遗存以F3、H6、T3②、T4②、T17③层为代表。第二种遗存以F1、F2、H4、T22②为代表。这两类遗存各有一组具有鲜明自身特点的陶器群,二者判然有别。且这两类遗存的遗址绝不在同一单位内共出。从层位看,出第一种遗存遗物的单位都为第二种遗存遗物的单位所叠压或打破。这说明二者不仅在文化面貌上存在着差异,而且有年代早晚之别。因此,我们将第一种遗存称为西断梁一期遗存,而把第二种遗存命名为西断梁山二期遗存。现分述如下。
三、 西断凉山一期的遗产
(一) 灶内与门第5号灰坑,页2
共发现房址1座,沟1条,灰坑3个。
1.房址编号F3;开口于第二层下,打破第三层和生土层,被G1所打破。半地穴式,穴壁不甚平整,平面形状大致呈圆形。东西径6.01米,南北径5.98米。F3依山势修建,故房址南深北浅,北部深0.50、南部深0.75米。房内居住面为黄色硬土,未见人工修整痕迹。在房址的中部有椭圆形灶,灶内堆满了红烧土。长0.85、宽0.50、深0.22米。门道位于房址东北部,为长条形阶梯状。阶梯共分三级,第一阶长0.40米,第二阶长0.50米,第三阶长0.45米。最下一阶距居住面深度为0.20米。门道宽0.75米。F3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