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网络与企业发展网络脱生创业过程的社会学分析.docx

社会网络与企业发展网络脱生创业过程的社会学分析.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社会网络与企业发展网络脱生创业过程的社会学分析 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产生了数千家中小企业。2005年,经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约360万家,创造的产值占当年GDP的近 60%,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市场报》,2006;《中小企业报》,2005)。这些企业是怎样产生的?社会网络在创业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本文利用定性和定量资料对这一问题做尝试性回答。定性资料来自广东珠三角地区的企业家访谈:他们利用人际社会网络了解信息、发现机会、获取资源、创办企业,以满足市场需求,实现成功梦想。基于这些创业故事,我提出“网络—市场”互动关系的理论模型,用以解释企业从社会网络脱生的过程。定量资料是珠三角地区830个企业的问卷调查,通过这些数据检验和评价理论模型的解释力。 一、 “垃圾”把握的平台 宋先生的故事: 在“被机会撞了一下腰”之前,宋先生从来没想过经营属于自己的企业。他生在广州,经常与邻里、朋友下棋,且小有名气。他的年长棋友“老曹”是一家国有企业的后勤主管。1995年,再有一年就要从中山大学本科毕业的宋先生开始考虑毕业后的出路问题。对弈中,老曹向他建议干个体:“你何不通过卖我们厂的垃圾来赚些钱?”“垃圾?”“是呀,就是我们厂里堆积如山的旧手套。从来没人想过用它们卖钱或是重新使用它们,因为厂里有规定,本厂员工无权以营利为目的处置工厂资产。不过,这些东西应该可以卖个好价钱。”“不过,就算我想赚这个钱,你们厂让吗?”“我负责后勤工作,这事儿我说了算!”就这样,利用与一位后勤主管的棋友关系,宋先生开始了他的经商生涯。 “垃圾生意”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一方面,一家工厂的垃圾是有限的生意资源。虽然宋先生尝试联系其他工厂,但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利润空间渐次狭窄,他放弃了这项生意。另一方面,“垃圾生意”也不是宋先生的志向所在。他还是想发挥所学专长,开创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尽管如此,“垃圾生意”还是为宋先生提供了足以开办一家市场调查公司的资本。现在,他的调查公司早已上了全国排行榜。 冯先生的故事: 冯先生原是普通农民,手巧,会做木器活儿,1982年成为制售家具的个体户。当广东允许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时,家具制造成为开放行业之一。期间,冯先生从经商的邻里和亲朋那里得知,木质家具,特别是红木家具销路好,市场需求大,制售厂家可以得到100%的边际利润。如此强大的卖方市场使冯先生立即行动。但他的问题是如何筹集5000元的创业资本。 在1982年,冯先生全家年收入500元,存款250元,5000元对他“确实是个大数目”。他想尽办法从亲友那里借到了2000元。剩下的3000元则是依靠当地村干部“三哥”答应与他合伙经营才解决的。“三哥”利用手中的权力和个人关系,从当地信用社贷到了这笔款。同时,“三哥”还帮助冯先生为合伙企业“搞定了”注册手续及其他证件,并争取到了首份定单。时至2003年访问时,冯先生的家具厂已拥有员工500多人,税后年利润470万元。 这些故事背后蕴含着一个共同的道理:市场中的商机是通过企业主的个人网络来传递的。熊彼得主义认为,把握这些商机投资创业,需要勇于战胜风险的企业家精神。然而,本文所关心的是,以上故事表明,知晓商机是创业的基本前提,此外还会受两个因素的制约:(1)企业家是否置身于对某些产品或服务有着强烈需求的场域之中,这是开办企业的市场前提。(2)企业家是否置身于有效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并为创业提供相应资源的社会网络之中,这是把握商机的结构条件。任何企业家在创业之初都会面临市场需求和网络结构这两个要素,这两个要素的互动如何决定创业的过程?让我们从理论角度来加以探讨。 二、 企业家的社会网络 企业因需求而生,这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常识(Becker, 1976)。根据这一流派的观点,在完全市场中,供需相当即为均衡。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则出现失衡。失衡的实质是尚未满足的需求,蕴藏着经济发展的机遇,也为新企业的建立提供了空间(McKenzie Tullock, 1989)。如果这种需求是即时性的,新企业可能是短命的;如果这种需求是强烈且持续的,新企业就能长期存活并不断成长(当然,前提是新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是符合市场要求的)。简言之,新企业的出现是为了有效满足特定的市场需求。 建立新企业并不是解决供不应求的惟一出路。在所有经济体中,一个常见方法就是提高现有企业的经济效率(Becker, 1976)。然而,对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这条路行不通:公有制一统天下时,没有实际意义上的竞争,企业效率普遍低下,国有部门的产权安排不能激励生产者,而体制外的商机对他们更有吸引力。事实上,80年代改革的关键就是“放鸟出笼”,为非国有经济组织的出现提供政策空间(Nuaghton, 1995)。在这样的宏观架构和氛围中,像访谈过的企业家宋先生、冯先生,一遇时机,便努力走上了从

文档评论(0)

139****942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