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联读教学设计.docVIP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联读教学设计.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阶段微课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高中语文 年级 高一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自然情怀”单元系列微课设计——《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联读 教科书 书 名: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7月 教学目标 1.体会两篇文章景物所营造的不同意境,以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情感。 2.探究两位作家在景物选择、描写手法、抒发感情方面的异同。 3.理解其写法的不同根本原因在于其创作背景影响下的审美情趣不同。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分析不同作品情与景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不同作家处理情与景的关系时,背后的审美取向的作用。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学校文学社计划以郁达夫《故都的秋》为依托,开展一次前往北京的“寻达夫故都的秋”研学活动,带领社员实地考察,揣摩作家笔下写景散文中情景交融的特点,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这节课我们共同讨论,需要完成三个任务。 【学习任务一】设计路线,完成文本初体验。 品读郁达夫《故都的秋》,结合文中涉及的场景,设计一条最合适的研学路线,安排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并注明参与同学在此活动中应该努力去揣摩的作者的心境。 1.选择什么地点作研学地? 北京老式四合院、京城大街、斜桥下 2.在研学地完成哪些活动? 例:(1)四合院里细品一杯浓茶,观察天空的颜色,聆听驯鸽的飞声,寻蓝朵的喇叭花,品味破壁腰间的秋草等。 (2)京城大街清晨时分,寻找槐树的落蕊,通过触、嗅、踏等动作,品味景物特点,观察树影下扫街后扫帚的丝纹。 (3)在斜桥下观察北京秋天即将落雨的天空,由社员着京城传统青布单衣,模拟表演“都市闲人”,用京味十足的语言,演绎秋景中的人物。 依据文本,可作适当的合理拓展 3.在相应的研学地点,通过相应的活动,要体会的作者什么样的心境? 清闲、闲适、自在,悲凉、哀伤,淡淡的喜悦等。 【学习任务二】比较文本,品评作者审美选择。 1.分别阅读。该社的指导老师指出,既然是文学社的研学活动,重点要在体验生活之后,回归文本,品味文辞之美。他为大家找到了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同是描写花的片段,组织大家在每天实地研学完毕进一步对比阅读,分析两篇文章在写景抒情方面的共性与个性。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故都的秋》)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塘月色》) 请比较并展开小组讨论,小组一同填写以下表格: 花的种类 花的特点 延伸 联想 手法 特点 视觉 嗅觉 触觉 听觉 小组交流并完善表格。 花的种类 花的特点 延伸联想 手法 特点 视觉 嗅觉 触觉 听觉 槐树的落蕊 1.像花又不是花 2.铺得满地 / 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感觉 / 1.扫街后灰土上留下来一条条扫帚的丝纹。 2.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夜而天下之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细节描写、 用典 平淡 、极其细腻、静美、清冷、有诗意、有历史的沧桑感 荷花 白色;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缕缕清香 / /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通感、 博喻 优美、清幽、可爱、静谧 2.比较异同。 (1)同:两位作家的描写都追求闲、雅、淡之美,这也是传统的共同的民族审美心理。 (2)异:选文中,郁达夫选择了往往被人忽略的极其细微的“落蕊”进行描绘,通过极致细腻的细节描写、深沉隽永的典故,使景物更具有伤感、细腻、深刻、隽永的特点,表现了郁达夫以衰败、细微为美的审美取向。 选文中,朱自清选择了荷花的意象,通过通感与博喻的修辞手法,景物呈现更为朦胧、清丽、优美的特点,表现了朱自清内心对优美、淡雅、幽静的审美取向。 3.以此类推。自选其他同类意象,进行对比,进一步体会两位作家审美上的差异。 例如关于蛙鸣、叶子等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郁达夫笔下用“衰弱的残声”“嘶叫”的 “秋蝉”,有着传统意象的特点,在此表述基础

文档评论(0)

K12精品教育资源分享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3月20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