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明末清初史笔与文笔的较量——以黄、吴《柳敬亭传》为例
柳敬亭是明末清初的一位说书艺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十五年(1587),卒于清康熙十年(1671)左右,一生中经历了犯法流浪、变姓说书、勤学苦练、誉满金陵、入幕宁南、遭遇巨变以及重拾旧业。钱谦益、张岱、徐缄、魏耕、孔尚任、吴伟业和黄宗羲等人对柳敬亭皆有记述,其中以黄宗羲和吴伟业的《柳敬亭传》(以下简称黄传和吴传)最为集中完整。以今人眼光审视,这两者各有优长,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该时期传记文学发展的两种不同走向——文笔与史笔,这一区别在他们对柳敬亭形象的塑造、事件的取舍和两传的作文之法等方面表现较为突出。
一、黄传和吴传的人物刻画
黄宗羲和吴伟业皆采取传统传记文学最常见的人物出场方式,即“……者,……”,其后引出柳敬亭犯法逃匿与改姓说书这一经历。但传记中对人物的描写存在很大差异:
黄传:年十五,犷悍无赖,犯法当死,变姓柳,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其市人[1]131。
吴传:年十五,犷猂无赖,名已在捕中。走之盱眙,困甚,挟稗官一册,非所习也,耳剽久,妄以其意抵掌盱眙市,则已倾其市人。好博,所得亦缘手尽。有老人,日为醵百钱,从寄食。久之,过江,休大柳下,生攀条泫然。已抚其树,顾同行数十人曰:“嘻!吾今氏柳矣!”闻者以生多端,或大笑以去。后二十年,金陵有善谈论柳生,衣冠怀之,辐辏门,车常接毂,所到坐中皆惊。有识之者,曰:“此固向年过江时休树下者也!”[2]1055
柳敬亭本姓曹,后改姓柳,这已经成为当时文人的共识,如孔尚任在《桃花扇》第十齣中借柳敬亭之口道出“我柳麻子本姓曹,虽则身长九尺,却不肯食粟而已”[3]。余怀也认为“柳敬亭,泰州人。本姓曹,避仇流落江湖,休于树下,乃变柳”[4]62。在吴传中,作者更是用相当长的篇幅讲述柳敬亭换姓的过程,尤其是“久之,过江……”一句连用“过、休、攀、泫、抚、顾”等动词,活生生刻画出一副亡命天涯人的哀怒情态,“嘻,吾今氏柳矣!”一句更尽然体现出柳敬亭复杂茫然的内心活动。此外,作者还有意识地提及他的数十位随从,他们听到柳敬亭自比于江边柳后轰然大笑,其反应与柳敬亭形成了鲜明对比,饱含“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意味。20年后,一位说书艺人名满金陵,有人认出此人竟是当日抚柳而叹的那位少年,情节设置颇有戏剧性,时间点不断跳跃,已具备了小说叙事常见的艺术手法。而黄传对此仅以“变姓柳”3字概括,不言其他。
写到柳敬亭入幕府,宁南侯相见恨晚一事,黄吴二人分别作如下描述:
黄传: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宁南以为相见之晚,使参机密。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1]131。
吴传:左兵者,宁南伯良玉军。噪而南,寻奉诏守楚,驻皖城待发。……进之,左以为此天下辩士,欲以观其能,帐下用长刀遮客,引就席,坐客咸震慑失次。生拜讫,索酒,诙啁谐笑,旁若无人者。左大惊,自以为得生晚也[2]1056。
在黄传中,作者仅将柳敬亭入幕宁南侯一事如实叙述,人物思想动态与行动轨迹皆按现实情况推进,在此黄宗羲是客观讲述者。但吴伟业对此特别设置了一个场景,即在杜弘域的引荐下,柳敬亭第一次见到宁南侯。宁南侯有意试探柳敬亭的能力如何,便指挥侍者手持长刀引他就席,为的就是给他一记下马威。见此,一众宾客都手足无措,唯有敬亭嬉笑谈话,镇定自若,比较之下高低立见。于是,宁南侯以为自己得到了一位能士。作者通过巧妙的情节设置和场面描写,用对比手法突显了柳敬亭的临危不惧。吴传另有一处写到“左起卒伍,少孤贫,与母相失,请貤封,不能得其姓,泪承睫不止。生曰:‘君侯不闻天子赐姓事乎?此吾说书中故实也。’大喜,立具奏”[2]1057,这里写宁南侯因其不能得母之姓而暗自伤神,柳敬亭借书中先例提议宁南侯向天子请命赐姓,最终成功为宁南侯排忧解难。此时柳敬亭被刻画成一位谋士,而说书则成为辅助手段。宁南侯去世后,作者对柳敬亭复归贫困而意气自如的一系列描写,又将其贵贱皆宜的洒脱气势展露无疑。
综上,从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上看,吴传显然更加形象生动且富有个性,在完整叙事的基础上加入了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及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还有对场面和时序的设置,这些都显示出吴传因文生事的文笔倾向。相较之下,黄宗羲依实人写实事的作传方式就更多地带有以文运事的史笔倾向。
二、黄传和吴传的事件取舍
黄传和吴传都是借助事件塑造人物,但两位作者在立传时存在事件选取和叙述的差异,因此传记中所呈现的叙事效果也不可同日而语。笔者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清代诗文集汇编》(2010年版)与《吴梅村全集》(1990年版)为准,将两传中的具体事件以及每件事所用篇幅(标点符号不计)进行归纳(表1)。
表1黄传和吴传所叙事件及所用字数情况统计
(一)事件数量
对于柳敬亭的经历,吴传记载9件事,黄传记载6件事,且两者有5件事重合。黄宗羲刻意删去“驰骑入军,斩杀数人”“为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