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民族文化融通与辽人文学功能观探析
0引言
契丹所建的辽国(916-1125年)原本是一个以武立国的王朝,但随着契丹铁骑攻入中原,占据幽云十六州以后,就面临着如何与汉族人接触、交往以及如何统治燕、云等汉族人居住地区的问题。契丹为加强统治,学习中原汉文化,实行南北面官制度。从耶律阿保机的太子东丹王耶律倍开始,契丹贵族重视学习中原典籍,甚至学写汉诗,历代统治者的汉文化修养不断提高,尤其是对文学的功能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可见,辽人的文学功能理论不是封闭发展的体系,而是胡汉民族文化相互融通的结果,即辽人逐渐吸收汉文化的合理成分,尤其是儒家政教思想,在经历了一系列文化接触之后,汉化生成的产物。本文拟从民族文化融通的角度,考察辽人对文学功能的理解。
1辽人对文学功能的理解
1.1政治功能
辽人认为文学具有政治功能。辽国统治集团为加强统治、维护社会秩序,注意引进人才,学习中原文化典籍,着力吸取汉文化中适合自己统治需要的成分,如确立了“儒教为先”的制度,辽太祖时就在上京建立了孔庙。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辽代统治者引进的正是儒家这一套纲常制度,以此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如辽太宗以诗歌的形式,郑重地告诫子孙要谨慎地治理国家,以确保大辽江山万代流传:“一时制美宝,千载助兴王。中原既失守,此宝归北方。子孙皆慎守,世业当永昌”[1]。辽圣宗执政时,社会安定,儒家文化日益深入人心,文学活动十分活跃。但作诗、献诗的目的主要还是从政治角度出发,那种经世致用的为文主张愈发明确。到了王朝的中后期,皇帝、贵族追慕文雅,雅集赋诗,效仿中原王朝借诗歌与其他国家进行外交,并且其臣子还常常赋诗言志,通过赋诗、献诗的形式来表达政治见解、劝谏帝王。所以在辽人的观念中,诗歌具有为政治服务、满足政治诉求的作用,具体表现为:
首先,以诗选才。辽景宗、圣宗时期,辽国开始实行科举制度。科举制度作为一种人才的选拔制度始创于隋朝,经过唐、宋两朝的实践与发展,在中原地区推广。辽朝虽是以北疆游牧民族即契丹族为核心建立起来的王朝,但自攻取燕云十六州、占领汉地以后,逐渐开始接受中原文化,宋朝完备的科举制度对其颇有吸引力,于是仿效唐宋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逐渐完成了由武治向文治的转变。《辽史·文学传上》记载:“辽起松漠,太祖以兵经略方内,礼文之事固所未遑。及太宗入汴,取晋图书礼器而北,然后制度渐以修举。至景、圣间,则科目聿兴,士有由下僚擢升侍从,骎骎崇儒之美。”[2]1445可见,辽初即实行辽汉分治之策,到圣宗时便在汉地正式开科取士。据史料记载,辽国的科举体制是:“圣宗时止以词赋、法律取士,词赋为正科,法律为杂科。以后则有第等、贤良方正、日试万言、拔萃等科”[3]98。到兴宗时,还出现了御试,统治者在朝堂之上考察进士词赋水平:“十月,幸南京,御元和殿,以《日射三十六熊赋》《幸燕诗》题试进士于廷。”[4]217可见,以词赋为代表的文学技艺在人才选拔中占有重要地位。除科举考试以词赋取士以外,辽统治者在平时也会通过诗词创作的方式来选拔人才、任用官员。据《辽史》记载:“圣宗太平五年九月,驻跸南京。十一月,幸内果园宴,京民聚观。求进士得七十二人,命赋诗,第其工拙,以张昱等一十四人为太子校书郎,韩栾等五十八人为崇文馆校书郎。”[5]不仅如此,最高统治者还经常对官员的诗艺水平进行考察,择优给予奖赏。《契丹国志》记载:“圣宗‘出题诏宰相以下赋诗,诗成进御,一一读之,优者赐金带。’”[6]81并且,获罪的臣子也会因其文采而再度受到重用。李瀚原为唐明宗天成年间的进士,辽太宗灭后晋后,他归顺了辽朝,但之后逃走,被辽徼巡者抓捕后囚禁在狱中。《全辽诗话》记载:“会欲建太宗功德碑,勋奉曰:‘非李瀚无可秉笔者’。诏从之。文成以进,上悦,释囚,加礼部尚书、宣政殿学士。”[2]1450因为一篇碑文的书写,这个逃犯就获得了赦免,并且还晋封了礼部尚书、宣政殿学士,可见辽人是多么看重文采。在日常政治活动中,皇帝对有功的臣子,除了给予物质赏赐以外,还常以赋诗的形式加以表彰,如陈昭衮在皇帝打猎时因救驾有功,除赏赐他金银器、赐国姓以外,还赏赐诗歌作为奖赏:“即日设燕,悉以席上金银器赐之。特加节钺,迁围场都太师,赐国姓。命俭及吕德懋赋诗以美之”[7]。辽将萧哒凛,战功累累,圣宗命人作赋论述其功绩,并作诗嘉奖。“萧挞凛平敌烈部,因讨阻卜之未服者,诸藩岁贡方物充于国库,自后往来若一家焉。上赐诗嘉奖,仍命林牙耶律昭作赋,以述其功。”[8]这些都体现出辽国统治者对文学的重视,诗文活动是其政治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其次,臣子往往通过献诗、赋诗的方式来劝谏统治者。诗歌具有讽谏作用,诗歌创作是辽人参政、议政的重要方式之一。这种诗谏的做法直接源于辽人对白居易《讽谏集》的认可。《契丹国志》记载:“亲以契丹字译白居易《讽谏集》,诏番臣等读之。”[6]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