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2024)基础模块上册二《风景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VIP

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2024)基础模块上册二《风景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2024)基础模块上册二《风景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风景谈》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1.导语设计

朗颂《白杨礼赞》中写景抒情的片段,导入新课。(略)

2.板书课题

3.学习重点(板书)

(1)“人与自然的哲学命题,对主宰自然的抗日军民的赞颂。

(2)六幅图画以及议论之间的内在联系。

(3)精妙的遣词造句。

4.信息点

[让一学生朗读课文注(1),然后明确“信息点”]注释(1)告诉我们,本文写自何时、何地?(1940年、重庆)1940年是什么年代?(艰苦卓绝的抗战年代)重庆是什么区?

(国统区)那么我们不禁疑惑: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秋,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国统区,作者为什么有闲情逸致去写一篇看似吟花弄月的写景抒情散文呢?是不是与时代有点不协调、不合拍呢?当看了后面的注文我们就明白了:在这之前,作者曾到过延安,耳闻目睹了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感受到了他们的崇高精神,有感而发才写此文。这就表明文中所写“风景与表现“抗日军民的生活和精神”是有联系的。《白杨礼赞》也是通过赞美白杨树,来歌颂北方抗日军民的朴实、正直、不屈的品格。两篇文章同工异曲,有着很深的血缘关系,堪称“姊妹篇。希望同学们能联系比较阅读。

5.学习六幅“风景”

第一幅风景

(让学生推荐三位朗读好的学生配合读第一段)一读人类活动尚未出现时的情景;一读人类活动出现后的情景;一读作者由此而谈的感想、发的议论。

问:在人类活动还未出现以前,整个画面给人的总的感觉是什么?广漠苍凉,死寂贫脊。“无边无际的沙漠白茫茫一片”,没有一些生气,时见“驼马的枯骨”,散发着死亡气息。严格来说这能叫“风景”吗?不能。这不过是沙漠中常见的、令人恐怖的自然现象。可是,当什么“事物出现以后,使这一“最平板单调”的沙漠大为改观,变得无比生动多彩了呢?是“人!(红色大字板书)

常言道:“山无水不灵,景无人不活。”人的出现,使这一景象产生了神奇的变化,荒凉的景象顿时变成了一幅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作者运用电影镜头的“推移法”,把这一画面由远而近地推出:当地平线上出现黑点,点成线、成队,丁当的铃声传入耳鼓,最后雄壮的驼队、猩红的大旗耀入眼帘的时候,你会感到这景象无比的“庄严、妩媚;画面的色彩由淡而浓,由冷而热;声音由小而大,由弱到强;画面的主体——驼队,也由远而近,很有层次地呈现出不同形态的变化美。至于人,没有正面描写,但这生机勃勃的活动的画面,不正是人的写照吗?我们给这幅风景取个什么名字呢?“沙漠驼铃”(绿色板书)。

(有的同学可能取名“沙漠风光”,让学生辨析、选择,指出沙漠中的一切景象,不管有无人类活动,都可以叫“沙漠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以是;“大漠风尘日色昏”“平沙莽莽黄入天也可以是;而“沙漠驼铃”能体现人类活动的特点。)作者面对这幅壮美的图画,产生了什么感想呢?(齐读议论的一段)“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作者“谈”出的感想是“人比自然更伟大(红色板书)。

这深刻独到的感受,是画龙点睛的一笔,我们读着这段话语,似乎觉得它不是书面文字,而是看艺术纪录片时,耳边响起的“画外音”。作者善于借用电影中的表现手法,后面也多次用“旁白画外音”的形式,把议论抒情融入画面,成为风景的组成部分,用激情的语调引导“观众理解画面的含义。

这里我要提个问题,作者描绘第一幅风景时,为什么不从驼队出现时写起,而先要描绘一幅空旷沉寂、没有人迹的沙漠景观呢?这样前后形成强烈的对比,形象地告诉人们:无论是多么单调沉寂的去处,只要有了人类的活动,就可以产生奇迹,变成一幅动人的“风景”。以此衬托出人的伟大,人对自然的主宰、改造。这让我想起了现代著名诗人卞之琳的《断章》一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看风景的“人”本身又成了别人观赏的“风景”,而且是更美的风景。正是因为有人的“点缀”,使自然生色、增辉,人比自然更伟大,更迷人,其本身就是大自然的“杰作。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雷特》中有一段著名的独白,高度赞美人类的俊美、伟大。他说:“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第二幅风景

第二幅风景描绘了陕北农民生产归来时的情景,充满诗情画意,富有童话色彩。你看三五明月,离山数尺;蓝天透明,庄稼摇曳;这时候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同学们说哪一个动词用得好?“长”,好在何处?

文档评论(0)

八戒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