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上册:23 《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docx

初中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上册:23 《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初中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积累重要文言实词。

2.了解文章写作特点,品味语言气势,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提升精神品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习文言实词、虚词等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结构及论证方法等。

2.正确理解并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诗经》有云:“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说的是一种小鸟,在未下雨前就衔树枝加固巢穴。这也是成语“未雨绸缪”的出处,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那你知道它的近义词都有哪些吗?有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有备无患,这些成语反映的都是要有忧患意识的道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看看孟子是如何阐述这个道理的呢?

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学生分组朗读,读懂层次,并说出小组的分层依据。3.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三、研读课文,深入文本。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预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开篇列举六位名人,他们有何共同特点?目的是什么?预设:通过课前对六位历史人物生平经历的查阅和对文章的研读,了解到六位名人的共同点是都出身卑微,历经苦难磨练,最终被提拔任用,有所作为。目的是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的道理,以此证明“生于忧患”。3.除了艰苦的环境造就人才,文章中还有哪些因素造就人才?预设:客观(外部)条件: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艰难困苦的环境造就人才)主观(内部)条件:困于心,衡于虑。(思想斗争造就人才)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论述了什么道理?怎样理解这句话?预设:论述了“死于安乐”的道理。这句话针对国君提出,意思是说如果国内没有执法严格、敢于直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外面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国君就会耽于安乐。这样,国家常常会灭亡。这是从国家角度来阐述死于安乐的道理。

四、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列举六个历史名人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和有关道理,阐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同学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以需要我们做事要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另一方面,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我们要乐观地面对它们,咬紧牙关,迎难而上,这样才能抵达胜利的彼岸。

五、作业布置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古话“寒门出贵子”的理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K12精品教育资源分享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3月20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