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教案人教版四年级语文《长城》教材理解.docx

教案人教版四年级语文《长城》教材理解.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案人教版四年级语文《长城》教材理解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意味,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场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巩固与宏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骄傲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概括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这是远看长城;第2自然段,详细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巩固”,这是近看长城;第3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制造;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观”。依照文意,教材配有两幅图片,一幅是气概磅礴的长城俯视图,一幅是长城城墙的近景,使学生能够更形象地感受长城的气概。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理解长城,明白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观,激发学生的民族骄傲感;二是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巩固,感受长城的宏伟气概,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非常自然地想起古代修建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这句话用词精确精当,承上启下,过渡自然。“站、踏、扶”这三个动词是说作者已经身临其境来到长城,“非常自然地想起”是说作者被长城的宏伟气概所震撼,民族骄傲感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②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聚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多少”表示无数,饱含作者无限的感慨;“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了长城之长,与开头“一万三千多里”相照应;“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的不容易。整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无限赞美之情。

(2)对词语的理解。

垛口:指城墙顶部外侧建筑的两米多高的齿形墙。

瞭望口:指齿形墙凹下去的部分。

射口:指齿形墙上用来射箭的洞。

二、教学目的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照应、肩膀、智慧、凝聚、气概宏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宏伟气概。

3理解长城高大巩固、气概宏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4激起民族骄傲感,产生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三、教学建议

1课前能够布置学生搜集关于长城的历史知识、故事传说或图片材料。

2老师能够依照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下面的教学思路进展教学。

一是以作者的情感为主线组织学生阅读,即紧扣第3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和第4自然段,让学生在文中找一找相关语句,体会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如此的感慨。先让学生充分朗读、勾画、批注,再全班交流。学生每谈到一处,都能够回到这两句话让学生再读一读,谈一谈新的感受和体会,不断加深情感体验,使学生口里读出感受,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

一是以图为主线组织学生阅读。如,初次读图,描绘图意,围绕“长城”提出疑咨询,以学定教;再次读图,图文结合,读文与画示意图结合,感悟文本,处理疑咨询,理解长城的特点与构造;三读插图,课内外结合,启发想象,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激发情感;四借图画,学生依序讲解、介绍长城,迁移运用语言。

一是以语言的感悟、积累、运用为主线组织学生阅读。老师创设小导游介绍长城的情境,在充分自读感悟的根底上,鼓励学生大胆上台当“小导游”,向“游客”(全班同学)介绍长城,师生合作,随机出示相关图片、课件。也能够自由组成“导游小组”上台介绍,以一名学生为主,其余学生补充。学生能介绍多少就介绍多少,能够介绍书上理解到的,也能够介绍课外搜集的传说、故事、材料,台下的“游客”能够提咨询,构成互动气氛。假如采纳这种思路进展教学,老师要留意发挥引导作用,防止在学生还没有充分阅读课文、充分交流感受时就直截了当进入当小导游的教学环节。

3引导学生体会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观”,要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一是使学生感遭到“长”而“高大巩固”又“气概宏伟”的长城,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代建筑;二是感遭到当年修建长城时,在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能用本人的双手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观。

关于长城的特点,能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借助图画或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引导学生领会,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如,“有一万三千多里”,能够让学生在地图上指一指哪些省市有长城(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北京、河北等省、直辖市、自治区),算一算日夜不停地走要走多青年,谈一谈登长城或登山的感受,从而真切地体会出长城的万里雄姿之美。在读、议长城特点的过程中,老师应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图片,理解“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的位置、模样及

文档评论(0)

中小学教育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专注数十年中小学教育课件、试卷、练习、学案、教案等制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