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 高二历史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ptxVIP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 高二历史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pt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学习目标】

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和基层管理组织的功能和特点

难点:中国古代社会救济的内容和评价;;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第16课;明在玄武湖设黄册库,存放全国户籍档案,并有严格管理制度;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材料一:太祖籍天下户口,置户帖、户籍,具书名、岁、居地。籍上户部,帖给之民。有司岁计其登耗以闻。——《明史·食货志》

材料二:盖经册是户册,即太祖黄册,以户为主而田从之。户有定额,而田每年有去来。纬册乃田册也,以田为主而户从之,田有定额而业主每岁有更革。田有定额,则粮有定数,每年只将经册内各户平米总数合着纬册内田粮总数,照会计轻重派粮,则永无飞走隐匿之弊矣。——何良俊《四友斋丛说》;材料一:编审五年一举,虽意在清户口,不如保甲更为详密。既可稽察游民,且不必另查户口。请自后严饬编排人丁。自十六岁以上,无许一名遗漏。岁底造册,布政司汇齐,另造总册进呈。

——《清史稿·食货志》

材料二:今丁银既皆摊入地粮,而滋生人户,又钦遵康熙五十二年皇祖恩旨,永不加赋。则五年编审,不过沿袭虚文,无裨实政……嗣后编审之例,著永行停止。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上谕;;;;;;乡村治理模式屡经变迁,经历了几个较为明显的历史阶段。战国时期,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它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隋唐两宋时期,处于由乡里制到保甲制、乡官制到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的基层官吏的人员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这一阶段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来越弱。

——摘编自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蔚县常平仓旧址;政府救济的重点在于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课堂小结;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1)战国:秦献公以五家为一伍编排户口。

(2)秦:分类登记户籍,分户籍、宗室籍、宦籍与市籍。

(3)汉:编户齐民。

(4)两晋:南方土著以黄籍登记;南渡侨民为“白籍”。

(5)隋:大索貌阅,根据人口体貌,重新核对户籍。

(6)唐: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7)宋: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拥有土地、缴纳赋税,客户即佃户。

(8)元: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

(9)明:造“黄册”。

(10)清:基本沿袭明制,但户籍管理相对松弛。

【户籍功能】征收赋役、维护治安、教化乡里。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1.基层组织:县都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

(1)秦汉:乡里制度;①乡设三老(教化)、啬夫(赋税狱讼)、游徼(捕盗)

②里设里正;乡里外设亭,亭设亭长(传递政令、维护治安)

(2)唐: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

(3)明:里甲制。

2.社会治理: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

(1)秦汉:什伍组织。(2)唐:邻保制度。(3)宋:王安石,保甲制。

(4)明:王守仁,十家牌法。(5)清:清初里甲制;中后期保甲制。

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社会救济

(1)目的: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维护统治。

原因:①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多②民本思想;

(2)内容

①两汉:政府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

②隋唐:既重视官方救济,也提倡民间救济;

③两宋:宗族内部救助逐渐兴起;

④明清: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善堂、善会)

(3)特点:①既重视官方救济,也提倡民间救济。

②以政府救济为主。政府救济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保证粮食供应;

③社会救济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

2.优抚政策:

①秦汉:优抚高龄老人,赐鸠杖以示尊重;

②唐养病坊、宋福田院、元众济院、明清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学习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分享优质学习资料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