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戒子》全文、翻译、赏析及考点解析.docxVIP

《孟母戒子》全文、翻译、赏析及考点解析.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1—

《孟母戒子》全文、翻译、赏析及考点解析

一、典籍源流与文化背景

1.文本溯源与传承脉络

《孟母戒子》的故事见于西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九),亦载于《列女传·母仪传》等文献,是中国古代“母教严训”的经典叙事。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其母教子故事的文化价值在于:①母教典范以“断织戒子”的情节,构建“严教出英才”的教子模板,与“孟母三迁”并称古代母教双璧,影响后世《三字经》《弟子规》等蒙学读物的教化叙事;②励志符号孟子“勤学不辍”的转变,成为“知错能改、笃志向学”的典范,激励后世学子奋发向上;③儒家精神载体故事暗含儒家“修身立志”“学以致用”的思想,是儒家教育理念的生动体现。

本文创作特点:①寓理于事通过“断织”这一具体行为传递“为学如织锦,不可中断”的道理,避免直白说教;②对比鲜明以孟子“辍然中止”与“复进勤学”的前后行为对比,凸显教育的成效;③语言简练借鉴战国笔记“叙事简洁、意蕴深刻”的文风,以极简笔墨勾勒教子场景,留白充足。

2.核心形象与时代背景

-孟母与孟子:①孟母(仉氏):智慧严教的教子典范。其形象特质:教子有方在孟子读书分心时,以“断织”为喻,巧妙晓谕“为学不可中断”的道理,体现“寓教于喻”的智慧;远见卓识此前“三迁择邻”为孟子营造良好学习环境,此次“断织戒子”则矫正其学习态度,展现对子女教育的系统性规划;坚韧果决“引刀裂其织”的果断行为,凸显其教育的严肃性,让孟子深刻体悟到错误的严重性。②孟子:知错能改的求学者。其形象特质:初有懈怠“读书时辍然中止”,体现少年求学时的注意力不集中;善悟肯改闻母言后“惧,旦夕勤学不息”,展现其天资聪慧与知错能改的品质;笃志向学最终成为儒家亚圣,印证“严教+自省”的成长路径。

-时代语境战国“百家争鸣与教育勃兴”的背景:①思想激荡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儒家重视“私学教育”,孟母的教子行为契合儒家“修身齐家”的伦理追求;②士阶层崛起“学而优则仕”的观念逐渐形成,家庭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为“孟母戒子”故事提供社会土壤;③教育实践发展私学兴起,教育方式从“官学”转向“私教”,母亲在子女启蒙教育中的作用愈发凸显,孟母的教子智慧顺应时代教育需求。

3.文化意义:《孟母戒子》的三重价值

《孟母戒子》的文化价值体现在三重维度:①教育启示价值证明“严爱相济”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重要性,为后世家庭教育提供“喻教”“严训”的双重范例;②精神激励价值孟子“知错即改、勤学不息”的精神,为身处困境或学业懈怠者提供“迷途知返”的动力,成为励志文化的重要符号;③文学叙事价值其“行为喻理”的叙事模式被后世广泛借鉴,如《论语》中的“岁寒知松柏”、《荀子》中的“劝学喻”等,成为中国叙事文学的经典手法。

二、原文呈现(拟战国笔记体,参《韩诗外传》,附字词注释)

孟子少时1,诵2,其母方织3。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1?。”

其母引刀裂其织11,以此戒之12。曰:“子之废学13,若我断斯织也1?。夫君子学以立名1?,问以广识1?。是以居则安宁1?,动则远害1?。今而废之1?,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2?。何以异于织绩而食21,中道废而不为22,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23?女则废其所食2?,男则堕于修德2?,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2?!”

孟子惧2?,旦夕勤学不息2?,师事子思2?,遂成天下之名儒3?。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31。(拟战国笔记创作,参《韩诗外传》卷九)

1孟子少时:孟子年少的时候(“少时”指“年少时”)。

2诵:诵读(指诵读诗书)。

3其母方织:他的母亲正在织布(“方”指“正在”)。

4孟子辍然中止:孟子突然停止(诵读)(“辍然”指“突然停止的样子”;“中止”指“中途停止”)。

5乃复进:过了一会儿又继续诵读(“乃”指“于是、又”;“复进”指“继续进行”)。

6其母知其喧也:他的母亲知道他(读书)不专心(“喧”指“喧闹、不专心”,此处指读书分心)。

7呼而问之曰:呼唤他并问他说(“呼”指“呼唤”;“之”代指孟子)。

8何为中止:为什么中途停止(“何为”指“为什么”)。

9对曰:(孟子)回答说(“对”指“回答”)。

10有所失,复得:(我)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有所失”指“有忘记的地方”;“复得”指“又记起来”)。

11其母引刀裂其织:他的母亲拿起刀割断了她所织的布(“引”指“拿起”;“裂”指“割断”;“其织”指“她所织的布”)。

12以此戒之:用这个来告诫他(“以此”指“用这个办法”;“戒”指“告诫、警告”)。

13子之废学:你荒废学业(“子”指“你”,对孟子的

文档评论(0)

ziliaoguai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注 K12 同步 / 拔高资料 + 职业考试备考干货!精选高频考点、真题解析、专题讲义,内容适配考点,助力学生提分、考生高效备考。资料更新及时,按需选品,帮你备考少走弯路~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