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碱岗位安全风险告知书.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液碱岗位安全风险告知书

液碱(氢氧化钠溶液)岗位作业涉及强腐蚀性物质操作,存在灼伤、中毒、环境污染等多重风险。为保障作业人员生命安全与健康,明确岗位风险及防控措施,现将本岗位主要安全风险及应对要求告知如下:

一、液碱特性及健康危害

液碱为无色或略带颜色的透明液体,常见浓度为30%、32%、48%、50%等,相对密度1.328-1.529(20℃),沸点1390℃(50%溶液),易溶于水并释放大量热量。其核心危险特性为强腐蚀性:

1.皮肤/黏膜接触:液碱可迅速渗透皮肤表层,与组织蛋白结合生成可溶性蛋白盐,同时皂化脂肪,导致细胞脱水、坏死。低浓度(<10%)接触可引起红斑、疼痛;高浓度(>30%)接触30秒内即可造成深度灼伤,形成白色或红褐色溃疡,愈合缓慢且易留瘢痕。

2.眼部损伤:液碱溅入眼睛时,因角膜富含水分和蛋白质,可快速渗透至眼内组织,导致角膜上皮脱落、基质水肿,严重时引发虹膜睫状体炎、前房积脓,甚至角膜穿孔、失明。即使微量(如0.1mL)高浓度液碱接触,也可能造成不可逆视力损伤。

3.呼吸道吸入:液碱雾滴(直径<10μm)或蒸气(高温环境下挥发)经呼吸道吸入后,可刺激鼻、咽、喉黏膜,引起充血、水肿;高浓度吸入可导致喉头痉挛、肺水肿,严重时出现呼吸衰竭。长期低浓度暴露可能引发慢性支气管炎、嗅觉减退。

4.误服风险:口服液碱可灼伤口腔、食管、胃黏膜,导致剧烈疼痛、呕吐(含血性胃内容物),严重时引发消化道穿孔、休克,致死率较高。

二、岗位主要风险场景及触发因素

本岗位作业涵盖液碱储存、转运、稀释、投料、设备清洗等环节,主要风险场景及致险因素如下:

1.装卸/转运过程泄漏:槽车卸料时因快接头密封失效、软管老化破裂、泵体法兰垫片损坏等,导致液碱喷溅;人工搬运桶装液碱时因容器腐蚀穿孔、提手断裂,造成倾倒泄漏;管道输送过程中因焊缝开裂、阀门填料函泄漏(如截止阀阀杆密封不严),引发滴漏或喷射。

2.操作失误灼伤:稀释液碱时违反“碱入水中”原则(将水倒入浓碱),因剧烈放热导致溶液沸腾喷溅;使用非金属工具(如普通塑料瓢)舀取高浓度液碱时,因工具耐腐蚀性不足(如PVC材质在50℃以上液碱中易软化)破裂;开启密封容器(如反应釜人孔)时未缓慢泄压,内部压力导致溶液喷出。

3.设备缺陷引发事故:反应釜搅拌轴密封失效(如机械密封磨损),液碱沿轴封间隙泄漏至轴承箱,腐蚀金属部件并可能引发机械故障;储槽液位计失灵(如磁翻板液位计卡阻),导致超装溢出;清洗管道时未关闭上游阀门,误开泵阀导致液碱反冲。

4.环境因素加剧风险:高温环境(如夏季露天作业)下液碱挥发性增强,雾滴浓度升高;潮湿环境中金属设备腐蚀速率加快(如碳钢储槽壁厚年腐蚀率可达0.1-0.3mm),增加泄漏概率;通风不良区域(如地下泵房)液碱雾滴积聚,吸入风险升高。

三、安全防护要求与操作规范

(一)个体防护装备(PPE)配置与使用

作业人员必须全程穿戴符合GB24541《手部防护耐化学腐蚀手套》、GB14866《个人用眼护具技术要求》等标准的防护装备:

-头部/面部防护:佩戴防冲击全面罩(如聚碳酸酯材质,可防150g钢球从1米高度冲击),或与防腐蚀面屏(厚度≥1.5mm,透光率>85%)组合使用的安全帽(帽壳无破损、下颌带系紧)。

-手部防护:选用丁基橡胶手套(厚度≥0.8mm)或氟橡胶手套(适用于高温液碱),长度需覆盖至肘部(≥30cm)。使用前检查手套是否有针孔(可充气后浸入水中观察气泡),作业中每2小时更换一次(高浓度环境缩短至1小时)。

-躯干防护:穿着全封闭防化服(如C级防化服,材质为聚乙烯涂层无纺布),上衣与裤子需重叠≥10cm,拉链处需覆盖防腐蚀胶条。禁止穿戴棉麻等吸液材质衣物(易吸附液碱并持续渗透)。

-足部防护:穿戴防化靴(材质为氯丁橡胶,鞋帮高度≥30cm),靴底防滑纹深度≥3mm。禁止穿凉鞋、露趾鞋或普通胶鞋。

(二)作业前安全确认

1.设备检查:卸料前检查槽车与管道快接头密封面(无划痕、变形),用肥皂水测试连接部位气密性;开启储槽前检查呼吸阀(无堵塞,压力释放值符合设计要求);使用泵类设备前检查电机接地(接地电阻≤4Ω)、联轴器防护罩(无缺失)。

2.环境准备:作业区域需设置黄色警戒线(宽度≥10cm),配备洗眼器(出水压力0.2-0.4MPa,连续供水时间≥15分钟)、冲淋装置(覆盖全身,流量≥12L/min),确保洗眼器与作业点距离≤15米且通道无阻碍。

3.人员准备:作业前进行安全交底,明确应急联络人(现场张贴应急电话表);患有皮肤疾病(如湿疹)、眼疾(如结膜炎)或呼吸道疾病(如哮喘)的人员禁止参与直接操作;作业期间禁止佩戴隐形眼

文档评论(0)

yclsb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